为深化新闻纪实摄影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助力和平里街道青年干部提升影像叙事能力,4月8日下午,和平里街道举办“薪火论坛”第二讲——办事处副主任赵霞带队,与机关青年干部们一同前往工人日报社,聆听由摄影界“大咖”于文国老师主讲的新闻纪实摄影专题讲座。于文国老师在摄影领域成就斐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视觉语言著称。讲座中,于文国老师以《用影像凝结民族奋斗史——兼谈新闻纪实摄影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分享了他多年来在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于文国老师从自己的摄影生涯出发,为青年干部们讲述了众多中国新闻奖获奖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他用生动的语言,将拍摄时的背景、心境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一呈现,让青年干部深刻感受到新闻纪实摄影的魅力与力量。在讲述如何用镜头记录时代这一关键话题时,于老师强调了摄影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他指出,新闻纪实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要通过影像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镜头对准的是基层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诉求。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青年干部们积极踊跃提问,就如何为照片起标题、选题策划、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瞬间等问题与于老师展开热烈讨论。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了实际案例,让青年干部们受益匪浅。通过交流,青年干部们不仅解决了自己在摄影实践中的困惑,还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创作热情。此次讲座提升了青年干部的影像叙事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摄影这一工具,记录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同时增强了青年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以更加敏锐的视角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用手中的镜头为时代画像。
未来,和平里街道将把“薪火论坛”打造成知识与思想的交流地。让青年干部在一次次学习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能扛起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同时,借助“薪火论坛”系列活动,促进辖区青年干部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凝聚青春力量,为核心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综合办公室 刘帅涛
资深摄影记者于文国老师为我们讲授了“用影像凝结民族奋斗史”课程,展示了其自从1978年从事摄影行业至今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1992年唐古拉山护路工、1998年军警干群抗击洪魔等。于老师40载摄影生涯足迹遍及祖国各地,用快门声标记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节点,他的镜头既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波涛,又记录了普通人平凡而不屈的灵魂。于老师的授课重塑了我对纪实新闻的敬畏之心,我愿将今日所学融入摄影实践,传承好于老师“不为历史留下空白”的精神。
党群工作办公室 索千惠
非常感谢讲座契机,让我了解到摄影者如何用图片记录生命的呼告、留存奋斗年代的珍贵剪影。一张张极具现场感、极富生命力的摄影作品,让我联想到基层工作的内核一致性。在追星热潮涌起时,于老师转身向青藏深处走去,关注护路工人的生存境遇,拍摄出令人动容的《青藏路魂》,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贫苦工人。这般忧心忧民的情怀,也与我们基层工作一体通脉。和平里人扎根在此,共守辖区安宁,我们身心同临现场、饱含为民初心,以高度责任感回应好每件合理诉求、调解好每起邻里纠纷,这是书写在正阳门下的“民生底片”。未来工作中,我将以更扎实的作风体悟街情区情,用调研报告里的鲜活案例,为新时代奋斗史留存有温度、带露珠的基层注脚。
便民服务中心 郑毅
于文国老师以《用影像凝结民族奋斗史——新闻、纪实摄影的实践与思考》为题,通过新闻纪实摄影五问,结合四十载的摄影作品,生动阐释了新闻摄影的核心要义。青藏铁路工人、九江抗洪抢险子弟兵、鸟巢建筑工人、三代核电建设者……于老师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用镜头深入捕捉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温度,记录了中国普通民众为共和国大厦一步步的建立做出的伟大贡献。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这场讲座让我深刻体悟到:政务服务的温度,恰在于对个体价值的珍视。政策解读的耐心、业务办理的细致,便民中心的日常工作也是另一种"纪实创作"。之后我将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工作岗位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篇章!
市民诉求处置中心 李万妍
今天聆听了于文国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摄影是让我们用镜头聚焦社会万象、记录时代的变迁的。在这个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记录,更要深入现场,用心感受,与拍摄对象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拍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这场讲座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