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7-01-06 15:38    来源:

字号: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2月19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先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本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第一部分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区域功能定位,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统筹兼顾、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和“十三五”良好开局,全面完成了区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五届人代会确定的各项指标和工作任务。

五年来,区域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1339.7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8.3%;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22.3亿元增长到165.5亿元,年均增长6.2%;人均GDP从2.3万美元增长到3.5万美元左右,位居全市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95.7%左右,始终稳居全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75.2亿元增长到250亿元,年均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700.3亿元增长到1030亿元,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077元增长到66088元,年均增长8.4%;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瘦身减量取得新成绩

以人口调控目标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下降6000人,在全市率先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2016年常住人口预计下降超过2.6万人,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

坚持顶层谋划。高位统筹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始终坚持抓好“疏”与“控”两条线,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算好人口和效益两笔账;建立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调控”,调控过程和调控结果“双监测”,职能部门和属地街道“双考核”工作机制;将调控指标任务既分解到年度又分解到季度,既分解到属地街道又分解到职能部门,既分解到领域又分解到项目。疏解工作基础台账、工作体系和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有序疏解存量。以疏解区域商品交易市场为重点,共关停天乐玩具、红桥天环等14家市场,全区与批发相关的物流、仓储功能全部疏解,腾退面积17.6万平方米,疏解商户6227户。加快低端业态调整退出,规范、引导簋街和南锣鼓巷主街等商业街区业态转型升级,隆福寺早市和东华门夜市平稳闭市,新建、改造17家规范化社区菜市场。6所中等职业学校向市民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转型。完成16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

严格控制增量。加强源头管控,严格落实禁限目录,并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存量产业调整退出目录和高精尖产业结构指导目录,把好企业准入关,4369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未通过落户审批。严控平房区、特色商业街区工商注册登记,重点管控街区实现低端业态零增长。加强户籍管理,清理集体户、空挂户,核销、外迁户籍2.95万。

二、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高精尖”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产业基础更加牢固。确定了“二三一”产业体系,预计金融业增加值从245亿元增加到488亿元,支柱地位更加凸显。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162.3亿元增加到280亿元,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等行业保持领先。强化产业引导,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扶持重点项目。“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增加到21家,发展模式在天津成功复制。将17家区属国企优化整合为7家,完成同升和、东单菜市场等4家老字号企业改制,区国资企业资产总额从409.2亿元增加到641.2亿元,利润总额从1.59亿元增加到3.81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56.7%和139.6%。

园区特色更加突出。中关村东城园逐渐显现龙头带动作用,预计2016年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6.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850亿元,同比增长10.8%。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品牌升级战略深入实施,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总数达到41家。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进展顺利,西区“老北京、新体验”、东区“老胡同、新生活”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稳步推进,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成功进驻。通过加快百荣世贸和永外城疏解改造和业态升级,为永外现代商务区建设奠定基础。完成、推进银河SOHO、嘉德艺术中心、桥苑艺舍、王府中环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制定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培育上市公司95家,引进中国黄金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英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99个项目,注册总资本530亿元。全区总部企业达358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非公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融资方式,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4家、小企业创业基地13家,累计帮助中小企业融资8.4亿元,在4家孵化平台型企业建立政务服务站,吸引新入驻企业1.3万家。

三、着力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古都魅力得到新提升

五年来,我们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持续改善城市面貌。编制完成并分步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非文保区更新改造、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三大行动计划”,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向、任务和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名城保护扎实推进。工作体系更加健全,组建区名城委和专家顾问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设立每年1亿元的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与市国资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北京金隅集团、首创集团、市国资公司等大型国企参与城市更新改造。探索前门地区整体保护修缮、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申请式腾退”等模式。完成了玉河遗址、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以及陈独秀旧居、临汾会馆、宣仁庙、清华寺一期等21处文物建筑的腾退修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时间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建成开馆。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顺利通过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验收,皇城、东四三至八条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重大项目实现突破。组建城市更新改造指挥部,建立区级领导分工负责制,共启动重大项目86个。动真碰硬,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宝华里、西河沿等长期滞留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重新启动南中轴路环境整治项目征收和天坛东里北区1—8号楼腾退;全面完成前门东区8000余间抢占房清理,高标准制定规划方案,完成试点院落改造和西打磨厂街及周边胡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里河景观恢复工程。不畏困难,敢啃“硬骨头”,顺利实施全市最大规模简易楼群——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基本完成西忠实里环境整治项目腾退;通过一次性招标方式,确定了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改项目——望坛项目的实施主体,正式启动征收程序。高位统筹搬迁政策、资金和房源,五年来,共争取市级固定资产投资79.7亿元,其他渠道融资263亿元,筹集房源6814套,自主建设1.6万套,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需求。完成保障性住房摇号配租、配售1.7万套,发放保障房补贴2.1亿元。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5372户,全面完成市里下达任务。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597栋楼的抗震加固、节能改造和201个老旧小区的环境提升工程,修缮改造平房1.2万间、17.3万平方米。完成西兴隆街、新革路等10条次支路建设。实施了106条道路大中修工程、51项疏堵工程。完成车辇店、前圆恩寺胡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3座旱厕升级改造。完成16.3公里排水户线改造。65条主次干路、21条支路胡同的架空线全部入地。整改占压燃气管线造成的安全隐患48处。完成203台燃气(油)锅炉低氮改造,推动区供暖管网与市热力管网并网,供暖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着力治理“大城市病”,城市服务管理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城市治理理念,推动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重拳整治各种痼疾顽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城市秩序持续改善。制定并实施环境整治、直管公房管理等5类11项管理标准规范,完成东花市大街、台基厂大街等22条市级达标大街创建,实施360条街巷胡同环境整治工程。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依法立案查处各类环境秩序违法行为6.2万起,拆除违法建设23.7万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1108处,取缔无证无照2212户,清理直管公房转租转借5100间,整治地下空间65.7万平方米。整治群租房14.9万平方米,并实现动态清零。以平房区为治理重点,在10个街道16个片区开展物业管理服务试点,取得了“治脏、治乱、治违”的明显成效。增设476个路侧车位,整治127处交通拥堵点,66条胡同实现单行单停。优化站点布局,新增公共自行车7000辆。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累计淘汰10.4万辆老旧机动车,完成6.23万户清洁能源改造,全区总体实现“无煤化”。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同期下降25%。节水社区达80个。实施餐厨垃圾统一收运,收集和处理率达到61%。完成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地等30余项绿化美化工程,建成环二环城市绿廊,打造了“一河、两带、十三景”的城市景观。新增屋顶绿化10.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

公共安全持续向好。创新组织领导和指挥运行体系,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圆满完成APEC第三次高官会、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始终牢记“东城无小事”,不断完善“1+7”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生产安全事故亡人起数和亡人数逐年下降。食品和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5%和99.8%。“平安东城”建设成效显著,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万人发案率、百户发案率连续保持城区最低水平,全区设立3135个“东城守望岗”,组织动员6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实现了安保维稳“四个不发生”的目标,获得“全市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五、着力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新实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创建就业服务联盟,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均在99%以上。累计支出各类社会救助金6.16亿元,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建立“三级五方联动、分类精准供给”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入家政、助餐、助洁等各类服务企业848家,新增养老床位708张,建成30个心理健康站、17家养老照料中心、1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称号。安排1680名残疾人就业,为3144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初中、小学就近入学率分别达到96.6%、98.1%,改善了66所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由81.7%提高到85.9%。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21所幼儿园,增加学位近5000个。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立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获得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

健康服务持续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发展综合评价在全市名列前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28岁。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与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合作,建成4个医联体,和平里医院成为区属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区第一妇幼保健院、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等5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成使用。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不断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基本建成“一刻钟健身圈”。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代表团总成绩第一名。

文化惠民成果显著。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72个考评指标全部达到优秀等级。累计投入9.28亿元,建成了覆盖均衡、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十分钟文化服务圈”。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地坛龙潭文化庙会等传统节庆品牌更加深入人心,“骑迹东城”、“券游东城”等特色旅游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戏剧东城”、“书香东城”等文化活动品牌惠及更多群众,荣获北京市唯一的全国“书香城市”称号。“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组建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整合原有62条政务热线,设立全区统一的96010为民服务热线,对公众诉求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事项办理反馈率达到95.6%。“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82个社区全部完成议事厅规范化建设,建成53个市级社区规范化示范点,除拆迁区以外,社区服务用房均已达标。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获得全市唯一的“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区”称号,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六、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超过财政支出的50%,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02项。梳理完成248项行政审批清单和3978项行政处罚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扎实推进“五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权力运行流程,市场准入审批提效45.7%。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实现了319项便民服务事项标准化和街道为民服务“事项、流程、标准”三统一。推进“智慧东城”建设,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荣获“中国数字政府领先城市奖”。

依法行政能力持续提升。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累计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394件,办理满意率大幅提升。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决策程序不断规范。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一个单位、一套指标”的精准考核。加强审计监督,一级预算单位实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勤政廉政水平持续提升。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保持作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市建成廉政风险防控电子监察平台,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扎实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完成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五年来,我们还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常态化,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区”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获得了“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区等荣誉。国防动员、统计审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我们对推动东城建设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做好东城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坚持“文化强区”战略。东城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必须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禀赋,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保护好古都风貌“金名片”,不断增强文化魅力和文化影响力,让群众在文化繁荣中有更多认同感。

必须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共治共享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健全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走好新时期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建共管,让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有更多幸福感。

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创新实践。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躲不绕、不等不靠,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创新实践、推动发展,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东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城市更新改造取得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的五年。五年的奋斗历历在目,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结果,是历届政府传承接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离退休老同志,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积极参与东城建设的驻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任务依然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保护古都风貌、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健全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化“文化强区”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精准度、满意度与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理还需要下更大功夫;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治理新要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和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决胜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着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们加快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新方向;北京全面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我们打造古都风貌“金名片”、建设首善之区提出了新要求;刚刚闭幕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一条主线、四个重点”的战略任务,为我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工作中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和模式,为全面推进疏解功能谋发展、瘦身健体惠民生、综合治理提品质奠定了新基础。

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我区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明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切实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文化强区、民生改善等工作为重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各项工作,织密织牢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安全网”,继续保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实施12年免费基础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全面适应二孩政策和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不断优化区属医疗资源布局,提升设备设施标准化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构建“金字塔型”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完善“三级五方联动、分类精准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扎实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加快社区养老驿站建设,基本实现养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全覆盖,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和多层次需求。抓住北京筹办冬奥会契机,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水平,深化全民健身示范区成果。健全普惠型就业和社保体系,强化托底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优化现代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强与崇礼区等地的对口帮扶合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监管,完成市里下达的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指标。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平安东城”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

——文化魅力更加彰显。加快“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持续打造“文化东城”品牌,推动我区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以“一轴、六片、三网、多点”为重点,实施渐进式有机更新,使古都风貌得以保护,文化内涵得以挖掘,传统文脉得以传承,历史街区得以复兴。重塑传统中轴线壮美景观,恢复前门地区传统风貌,加快故宫和天坛、地坛周边腾退搬迁和环境整治,建设环天坛“文化探访绿道”。集中打造雍和宫—国子监、鲜鱼口等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留住记忆和乡愁。提升路网、绿网、蓝网品质,打造胡同漫步系统和“街道客厅”,增加街区绿色休闲空间,恢复历史水系。聚焦十大重点区域,制定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腾退利用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老舍文学馆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率达到80%。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引入专业社会机构运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公共文化满意指数达到85%以上。

——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坚持“五大统筹”理念,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加速推动城市管理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逐步形成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新型“大城管”管理体制。加强政企合作,通过“腾退、整治、保护、建设、管理、运营”等措施,对平房区、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以“治脏、治乱、治违”为重点,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积极构建城市管理“大监督”体系,建立面向社会、深入群众,全开放、广覆盖的社会监督网络。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通过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专项执法提升依法治理水平。以拆除主要大街两侧违法建设为重点,逐步消减存量违法建设,继续整治新增违建、“开墙打洞”、群租房、地下空间、无证无照和直管公房转租转借,并实现动态清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加强再生水管线和供水管网建设,推进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基本实现全区主次干路通信架空线入地,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聚焦能耗低、附加值高、聚人少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完善“二三一”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中关村东城园的龙头作用,健全创新孵化体系,建设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实现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5%左右。推动王府井商业发展带转型升级,打造集高端商业、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世界级商圈。推进永外现代商务区建设,综合利用腾退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坚定不移地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鼓励非公企业参与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城市品质更加提升。整合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实施,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非文保区更新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三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魅力。到2021年,常住人口规模比2016年下降13%左右,控制在76.2万人以内。加快推进永外地区、天坛周边、幸福大街沿线、建国门地区等重点区域棚户区改造,完成金鱼池二期西、宝华里、望坛项目,推进建内二期、北京站东、站西项目,实施安化寺二期、幸福南里危旧房改造和崇外6号地搬迁。基本完成平房区危旧房、直管公房类简易楼和低洼院落改造任务。编制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城市景观设计规划,制定规范化建设管理标准,实现主要大街、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100%。不断优化区域交通,改造拥堵节点、完善路网结构、加强停车管理,基本实现主要大街慢行系统全覆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地表水体水质达标,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市级要求。全面推进绿道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绿地面积,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

第三部分 2017年重点工作建议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万元GDP能耗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为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需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断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承载力

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完善“点、线、面”工作格局,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十大专项行动,打好“整体仗”和“组合拳”,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疏非控人”目标任务。

(一)坚持改革创新,加紧城市更新改造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利用一次性招标、异地平衡等政策,加快推动棚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棚改任务。完成天坛周边简易楼、南中轴路、西忠实里项目收尾工作,并实施周边绿化工程,建成大通滨河公园。基本完成望坛、天坛东里北区1—8号楼项目征收腾退。启动宝华里项目回迁区滞留居民的搬迁工作。推动崇外6号地项目规划调整,重启金鱼池二期西项目搬迁腾退,西河沿项目回迁楼全面开工建设,部分楼栋结构封顶。推动北京站东、站西棚改储备项目,加快规划方案、实施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落地。加快隆福寺地区升级改造,完成隆福寺项目织补地块入市,推进隆福大厦、隆福广场、长虹影院工程建设。实现豆各庄和通州“两站一街”保障房项目新开工建设6837套、竣工交用3728套,协调推进顺义、大兴2万套定向安置房开工建设。

推动老旧小区整治。加强高位统筹,编制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并按照“基层组织、居民申请、市场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选取2个老旧小区进行试点,因地制宜、“一区一策”,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投资;引入物业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菜单式”改造,实现小区功能整体提升。启动10栋简易楼腾退试点工作,探索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简易楼腾退路径。完成35处低洼院落改造和1500户危旧平房修缮任务。

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强化规划衔接、促进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微循环道路、地下管网、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实施17万平方米道路维修,推进花市东二条、南竹杆胡同等23条次支路建设,实现开工建设11条、交付使用12条。搭建基础设施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燃气管理和供热服务信息系统。继续推动供热并网工作。完成4411户居民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实施故宫周边等3条道路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和10条主次干路通信管道建设工程。

(二)坚持源头治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强化综合执法。建立执法人员、执法范围和执法履职的工作台账,全面推行“定岗、定责、定人”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模式,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切实强化日常执法检查。保持高压态势,拆除存量违法建设11万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1500处,清理直管公房转租转借3157户,整治地下空间1.4万平方米,全面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新增违建、群租房、无证无照动态清零。建立96010服务热线受理满意度测评机制,公众诉求回访率达到100%。认真做好“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零容忍”,完成市里下达的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指标。深化“平安东城”建设,织牢织密“七张防控网”,做好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治理水平,继续推动“东安工程”安责险投保工作,新增投保企业1000家以上。完成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街道、社区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提高防火救灾快速反应能力。

提升环境品质。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整治成果,在12个平房集中的街道全面推行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选定试点片区,按照“十二个无、两个全”的标准,实现平房区交通秩序、环境秩序、经营秩序明显提升。重点实施长安街沿线东城段、东交民巷和前门东大街、故宫周边、前门西河沿周边和隆福寺地区周边的环境提升工程,完成151条胡同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簋街第二阶段整治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实施“煤改电”十年以上的居民户更新电采暖设备;加强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污染源监管,推广油烟治理新技术,实现区域餐饮油烟进一步减排。统筹实施龙潭东湖、中湖、西湖水体治理,完成青年湖水质改善工程,实现龙潭湖和青年湖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完成屋顶绿化1.2万平方米。完成西革新里城市休闲公园绿化建设,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5%。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市级要求。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大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力度,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率达到63%。

治理交通拥堵。完成北京站第二落客区建设,对夕照寺街等5处堵点进行道路交通优化。协调推动重点景区周边低价大容量公交接驳系统建设。在故宫—天安门—前门和南锣鼓巷—雍和宫两片区域进行慢行系统整治,完成33.7公里的道路交通改善。优化提升公共自行车运行管理水平,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划并推动实施。在东四三至八条地区开展停车差异化收费试点。积极推进路侧停车电子收费管理,完成全区56条停车示范街建设。在符合条件的胡同实现单侧停车全覆盖,全面清理胡同、小区内的私装地锁,并加强日常管理。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停车引导系统,盘活路侧停车资源,整合社会停车资源,提供错时停车和共享停车车位2800个。新建13处立体停车设施。

(三)坚持提质增效,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谋划产业布局,既谋空间也谋要素。深化现有试点项目,争创新的各级各类改革试点,充分汇集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若干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全面实施王府井新一轮转型升级战略,积极争取商务部“国际化商圈”试点,推动高端商业、旅游休闲、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发挥东二环地区金融、信息、能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盘活、整合、置换周边楼宇资源,促进相关产业上下游高端环节集聚发展;疏解并利用永外地区现有商业设施资源,对接区内重点企业空间拓展需求,积极承接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和试点项目落地。

调整产业结构,既调存量也调增量。调整退出区域商品交易市场,实现百荣世贸商城一期转型升级、二期业态调整,完成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整体腾退,疏解商户1500户,从业人员3000人。全面完成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调整退出。出台、实施腾退空间再利用指导意见、区属房产出租出借管理办法等政策,涵养存量、严把增量,留住现有优质企业的新增业务和新设公司,争取符合我区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落户。加强对嘉德艺术中心、王府中环、桥苑艺舍等重点楼宇引企引税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实现入驻企业的注册地、经营地、纳税地相统一。

优化产业环境,既优政策也优机制。加强对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策略研究,落实企业奖补政策,推动现有各级各类产业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力,抓好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每年1亿元的促进非公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设立非公经济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完善政银企对接、联动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定向跟踪,及时了解企业项目规划和决策动态,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培育壮大商会组织,引导支持商会在行业准入、商户行为规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坚持“文化强区”战略,不断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区”影响力

把品牌建设作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文化东城”品牌为统领,在继承和创新中让文化DNA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使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一)保护古都风貌,打造品牌街区

启动雍和宫—国子监、鲜鱼口等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建设,使之成为集中呈现城市格局、胡同肌理、文物建筑风貌的品牌街区。完善区内各级各类建设、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务实管用的风貌管控机制,把好风貌管控关。开展城市设计,编制重点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并向社会公开,动员社会力量共治共管。研究制定文物腾退计划,协调推动文物征收办法和文物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推进安乐禅林、丰城会馆等9处文物腾退,启动袁崇焕祠、中法大学旧址等9处文物修缮,完成东堂子4号、6号和清华寺二期腾退修缮。完善东四三至八条项目规划,并以四条、六条作为起步区分步实施。全面完成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工程。完成前门东区三里河周边、草厂区域整治提升,启动西兴隆街修缮改造。

(二)紧抓重点项目,打造品牌企业

继续实施“文化+”行动计划,保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8%的增速。发挥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争取“新三板”北京文创板块落地。发挥东城文化人才(国际)创业园作用,聚集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和创业团队,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生态系统。用好每年1亿元的文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扶优、扶强,为区内成长起来的文创企业再创业、再壮大提供空间拓展、人才引进等精准服务,努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企业。

(三)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品牌活动

统筹利用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地坛龙潭文化庙会、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活动文化内涵,创新组织形式,整体提升东城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成立区演出行业协会,联手区域三大票务公司,整合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北京喜剧节、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活动,创办“北京·城市戏剧节”,打造集创作、演出、交流、评选于一体的戏剧文化平台,不断提升东城戏剧品牌竞争力。举办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高峰论坛。继续开展“地坛文化庙会走出去”,让更多老字号和非遗项目走向世界。

三、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强化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布局优化,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规范用工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在疏解搬迁中稳定职工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确保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加大对生活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社会救助分类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深化养老助残服务。积极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建设,以居家养老为中心、以医养结合为重点、以社会参与为突破,聚焦托底和扶助保障型老年人群体,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精准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及医养一体化。完成1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启动区级居家养老指导中心建设,新建1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并加强运营管理。搭建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加强隆福医院老年病医院建设,托底型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促进残疾人就业,新安置残疾人就业200人。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

(二)提高教育卫生服务水平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继续推进“学区制”建设,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95%。完善“学院制”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健康成长2020”工程,实现小学、初中学生每天上1节体育课。完善校园内外安全联动机制,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建设1个配餐中心,满足16所学校的午餐需求。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10所幼儿园、1500个学位,进一步缓解入园难。以“四个引路人”为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规范教育资源输出模式,满足外迁居民优质教育需求。

推动健康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积极推动国家健康促进试点区建设。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建立儿科医疗等3个专科医联体。强化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力争达到95%以上。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建7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和10个知名中医工作室。继续推进13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启动和平里中街地下人防改建及青年湖公园新建冰场项目,开工建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三)深入推进文化惠民

创新供给方式。发挥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构建文化智库。出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营政策,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运营。深化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不断提升优质文化服务水平。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科学高效的多元供给模式。

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提高惠民演出进基层、群众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共文化活动水平。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办好第三届“曹灿杯”全国青少年朗读大赛和“书海听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书香东城”影响力。建成区文化活动中心并投入运营,实现外城东南角楼图书馆对外开放,区文化遗产博物馆建成开馆。

(四)推动社会共治共享

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继续完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社区自治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提升社会组织和社工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议事协商体系建设,丰富协商层次和议事内容。加大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力度,深化信访代理和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初信初访案件办理工作,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回应。加强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建设,做好弱势群体维权工作。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支持驻区部队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做好社区服务。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用房综合使用效能。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升级建设,提升蔬菜零售、早餐、便利店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水平,完成3家社区菜市场升级改造,创建1个市级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积极培育公益服务品牌。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区政府党组及政府系统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以法治思维和创新精神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强化依法决策能力。落实东城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严格规范决策行为和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实现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全程留痕。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加大民意征询力度,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

强化依法行政能力。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依法行政考核评议机制,科学考核行政执法部门的人均办案量、职权履职率、执法响应度等指标。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实现执法部门与街道、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执法信息共享。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完成1000名一线执法人员专项培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继续开展“七五”普法,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强化政府运行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加强对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办理情况回复等环节的考核,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加快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推动政务公开,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履职依据、工作流程等信息全面公开。

(二)加强创新政府建设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构建新型“大城管”管理体制为目标,调整城市管理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加大对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提高街道办事处统筹综合执法、公共服务和社会动员能力。

推进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启动区属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推进分级诊疗,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医药分开、药品零差率以及药品阳光采购。优化全区医疗资源布局,完成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立项,加快项目推动。创新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开展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意见,加大区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资产整合力度,完善考核监管体系。优化配置王府井地区区属国有商业资源,率先调整业态,带头支持王府井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实施。完善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代建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日常调度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北京市直管公房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探索直管公房规范管理、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完成监察体制改革任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区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车改革。

(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切实落实“放管服”。深入推进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完善行政权力清单管理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继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推进实体政务服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互通互补,全面推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做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迎检验收工作。

切实做好廉政工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厉整治各种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重点领域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快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切实改进作风。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改进作风。以直接服务群众的部门为重点,坚决治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行为。完善公务员考核奖惩体系,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想事、干事、干成事”的组织文化,塑造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培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各位代表:

东城区的发展已经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拼搏奉献,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