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工作报告

日期:2025-03-18 09:0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第一部分 2024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24年,区文旅局坚持“崇文争先”发展战略,把文化和旅游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深挖区域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定义东城、加持东城、涵养东城,着力推动东城区文化繁荣、旅游兴旺。2024年,旅游收入共计1225.6亿元,同比增长14.5%。净游客量8130.9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入库任务数1217万元,完成率34%。完成“两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数5个,完成率100%,落地京东方艺云EDCC数字艺术中心项目。住宿业营业额增速14.2%,超调度目标13个百分点,超全市增速11个百分点,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2024年,出台了《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各类空间扩容提质的热情空前高涨;中轴线申遗成功,文旅局系统8人在中轴线申遗保护整治专项工作中受到奖励表彰;服务中心工作,积极协调推进前门、宝华里、西革、祈西等地块上市前的考古工作,1人在东城区2024年下半年聚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工作中获评先进个人;各项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东城区快板沙龙获评文旅部2024年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故宫以东”作为唯一区级品牌入选北京旅游十大推广品牌,文商旅联盟日益壮大。话剧《悲惨世界》中文版登上了法国舞台。“故宫以东”古建艺术季升级举办,“中国时间原点”——北京钟鼓楼文化遗产转化利用文旅融合项目获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成功开展。文旅市场繁荣稳定,共完成住宿业整治提升20家,办理各类文化市场审批事项2242件,办理“接诉即办”案件15898件。

除此之外,区文旅局在信息报送、提案办理、工青团妇、档案史志等方面也取得优异成绩。

一、文化惠民拓展服务场景新内容

(一)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制定《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2024年东城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招募令》,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覆盖范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资源库投入试运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更加规范。高效督导17个街道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重新梳理全区16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情况,成功举办2024东城旅游进社区活动,开展全区文化干部培训,受众人群延伸覆盖至对口帮扶地区。

(二)举办多彩公共文化活动。“东城好时节”传统节日品牌日益擦亮,清明、端午等节日期间活动精彩纷呈,新年音乐会、钟鼓楼相声会深入人心。提供高质量文化惠民服务供给,共演出2024年“百姓周末大舞台”50场,“惠民演出进基层”17场,坚守为民初心。成功举办2024北京“中轴杯”曲艺作品展演、“第十六届北京快板邀请赛暨2024京津冀快板邀请赛活动”,送18场赛事演出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全面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果。

(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效应明显。图书馆共接待到馆读者80余万人,外借册次30余万册,办理一卡通借阅证5000余个,举办阅读活动688场,吸引近35万人次参与,实现了全民阅读的高参与率。文化馆持续举办“新春游乐会”“花开时节动京城名家书画邀请展”“北京快板邀请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开展“‘艺+1’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爱心文化种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393场,服务群众52.2万人次。东城区快板沙龙获评文旅部2024年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二、品牌引领探索文旅融合新玩法

(一)提升“故宫以东”品牌开放度。深入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品牌合作“超级朋友圈”日益壮大,文商旅联盟吸纳长江商学院文创学会、华侨大厦睿世酒店为新晋成员单位,形成组团发展趋势。有序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5月正式印发《北京市东城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形成政策清单22项、任务清单26项、项目清单54项,为示范区创建画清路线图。推出“故宫以东×抖音心动风向标”城市趋势指南、《“故宫以东”刮刮walk省钱指南》,与美团、抖音、大众点评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联动百位达人立体宣推,全网曝光量过十亿,推动品牌声量和商家效益双升级。

(二)落地“故宫以东”消费新场景。开展“故宫以东·年在一起”“故宫以东‘艺’种生活”等文旅促消费活动,京东方EDCC艺云数字艺术中心落地王府井,开心麻花演艺空间旗舰店落地北京隆福寺,由现象级国民IP《盗墓笔记》改编而成的《雨村笔记之隐藏笔记》长期驻演。牵头成立隆福寺项目二期招商运营专班,为招商运营保驾护航。商圈全年持续举办高质量主题促消费活动,“隆福文化”IP进一步擦亮,特色文化消费潜力持续激发。

(三)强化“大戏东望”品牌影响力。扶持剧目创作,话剧《悲惨世界》完成首演并入选“2024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名单,多部原创剧目完成首演。积极打造“王府井戏剧谷”,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2024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2024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和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文商旅产业协同发展,授牌东城区第二批演艺新空间;东城区7家演艺新空间入选北京市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占全市最多。发挥2024年东城文化艺术基金指挥棒作用,对戏剧普及交流、品牌活动原创剧目开展扶持。

三、跨界探索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一)“焕新计划”助力非遗重获新生。非遗“焕新计划”走深走实,首批29个优秀项目重获新生,荣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开展“我们的节日”等非遗品牌活动,厚植非遗传承土壤。成功举办“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集中展示了6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75组、135件非遗作品,展示东城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出东城区《非遗焕新资源手册》,提供非遗融入百业的东城方案。评选出同仁堂知嘛健康等五个2024年东城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10年来首次启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系统整理工作,夯实东城区非遗技艺创新发展基础。 

(二)系统打造文物保护利用良好生态。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我区世界文化遗产增至四项。东城区作为全国“四普”试点单位,以前门街道为试点区域,先于北京市其他区组织开展“四普”工作。完成158处三普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和60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实施37处文物体检。服务中心工作,积极协调推进前门、宝华里、西革、祈西等地块上市前的考古工作服务保障。东城区“红色序章”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入选市级示范区创建名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获评“北京地区类博物馆”,10处会馆修缮完成,石埭会馆对外开放,举办第二届“一年一度文博风采交流会”,《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成功申报注册类博物馆。

(三)不断推进中轴线重点文物活化利用。钟鼓楼擦亮“中国时间”文化品牌,“中国时间原点”——北京钟鼓楼文化遗产转化利用文旅融合项目获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宏恩观“观中”品牌多元化运营效果显现。推出首条区域性“运河往事”文物主题游径、10条“漫步+跑步+骑行”文化探访系列主题线路,完成《东城文博数字“活历”地图》二期项目,中英文全面展示40处文博点位历史价值。升级举办2024“故宫以东”古建艺术季,10余场古建艺术类活动,联袂绘就文物保护利用“活历”风景线。

四、严抓细管培育文旅行业新风尚

(一)加强审批监管,推进区内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开展审批准入,审核通过50家。完成各类文化市场审批事项2242件,其中,内地营业性演出申请2184件30337场。完成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剧本娱乐2个重点领域的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工作。完成4家三星级饭店复核工作,完成东城区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涉及旅游资源单体503个。

(二)优化消费环境。优化等级景区预约及配套服务,推动支付便利化,首批文旅领域重点商户的外卡开通率达到100%。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对文旅行业开展培训40次,涉及服务质量提升、诚信经营等内容,发放宣传海报3300余份。牵头服务12家“服务包”企业,解决企业诉求20项,企业满意率100%。强化文旅行业安全督导检查力度,共出动检查人员1660人次,检查企业830家,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三)规范市场秩序。共出动执法人员1.4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场所7000余家次,全面加强对广电市场、假日旅游市场、文娱演出市场、出版物市场的有序管理,全年行政执法立案108件,结案14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69件,处罚执行罚没款共计21.19万元,没收出版物241册。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未出现群体性事件和影响首都安全稳定的突发案事件。

(四)巩固住宿业整治提升成果。市、区两级住宿业整治提升任务共完成20家,市级任务完成100%,区级任务完成100%。

与此同时,东城还存在着中轴线文旅产品个性化需求供给不足,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文旅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联动手段有限等问题,需要开阔思路,多措并举,解决以上问题。


第二部分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文旅系统将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既答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答题,也答好文旅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的加分题,重点围绕“十五五”时期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谋划中心工作,绘好“十五五”时期文旅发展蓝图。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一)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新场景。有序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筹备,持续开展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评选,织补各街道公共文化设施空缺;落实新空间地图标注,形成新空间建设研究报告;探索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统筹文图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对17个街道效能督导;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城区特色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文化事业发展。

(二)持续擦亮传统节庆老品牌。打磨“东城好时节”传统节日品牌;办好新年音乐会、钟鼓楼相声会、“花开时节动京城”名家书画邀请展、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启动群众文化展演季,全年举办惠民演出不少于60场;举办“金蛇狂舞”迎春艺术展,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志愿服务项目。

(三)固本培元建强文化服务阵地。图书馆丰富“书海听涛”品牌内容,打造“图书馆+”系列阅读品牌,做好第十一届“曹灿杯”全国青少年朗诵艺术展演,全年拟举办阅读活动600场;推进公园、酒店、书店等公共场所阅读空间服务,深化“书香东城”数字阅读平台建设,使群众便捷触达阅读;举办角楼2025古风阅读市集活动、全国科普阅读推广学术研讨会,探索京津冀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思路。文化馆开展“华彩东城”系列活动,做好“艺+1课堂”和“艺+1名家讲堂”群众培训,举办第十六届北京快板邀请赛、第33届新春游乐会、第十二届北京东城喜歌剧公益演出活动暨中法戏剧文化交流公益演出,开展春节“送福到家”、“爱心文化种社区”等文化志愿服务,让文化浸润群众。

二、以繁荣市场为目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用好用活“故宫以东”品牌,助推“文化金三角”建设。聚焦机制建设,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链接文旅新质生产力,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研判。聚焦文旅消费,构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格局,吸引首秀、首发、首展等标杆性项目,升级文旅消费产品矩阵。继续举办春节期间、暑期至“十一”两季“故宫以东”文旅促消费品牌活动。聚焦入境市场,提前布局,研究推出相应激励措施,制作中英双语文旅宣传手册、中英双语东城文旅官方文旅指南、中英双语“故宫以东十二时辰”文旅图文手册,与线上OTA平台做好海外传播,促进入境游热度提升。聚焦推广营销,构建“故宫以东”新媒体宣传矩阵,提升周边产品消费热度。开展“故宫以东 十二时辰”营销推广活动,借助网红大V展示东城文旅资源。举办“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及“一礼东芳”文创孵化工作,提升故宫以东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文旅专业展会,推介东城文旅资源。聚焦重点项目,推动隆福寺项目二期招商运营,吸引、培育更多北京首店和全国首店入驻。

(二)充分发挥“王府井戏剧谷”资源优势,打造中外戏剧文化交流平台。突出品牌性,整合王府井及其周边的精品演艺资源,着重做好2025全国话剧展演季、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2025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等品牌活动,为中外戏剧文化交流搭台牵线;突出艺术性,搭建面向全国戏剧创作者的开放式推荐平台,扶持精品力作;孵化原创剧目。突出全民性,继续举办具有较高参与性和互动性,体现艺术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戏剧普及交流项目,鼓励东城特色空间举办的特色演艺项目。

三、以守护文脉为己任,加强遗产保护传承

(一)稳步推进文物普查迁建。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继续推进文物保存状况评估,对已评估的高风险和较高风险文物进行“回头看”再评估,完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工作;推进湖北会馆、显应白衣观音庵等8处迁建未实施文物落地和锡拉胡同19号院、顺天府学、国子监街牌楼等3处文物修缮。

(二)创新实施文物活化利用。持续举办“2025故宫以东”古建艺术季,通过“文化遗产+艺术体验”的模式重构古建空间价值;发布东城区“红色序章”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文物建筑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地坛斋宫、朝内81号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积极推动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继续推进馆校合作,搭建中小博物馆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文物可读标识系统《东城文博数字活历地图》建设,持续梳理整合区域特色文物资源。

(三)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深入实施东城非遗“焕新计划”,扶持一批创新性、实效性、标杆性项目;举办“焕新计划”三年成果展,全面立体呈现焕新计划三年来取得的成果,形成示范效应;开展东城区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优化项目储备;举办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印刷出版《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东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谱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四)广泛传播中轴线文化。深入实施中轴线文化传播工程,推出中轴线南段文物主题游径、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及精品项目,构建更具东城标识的文化展示体系;举办“唱响中轴”系列活动及“中轴杯”优秀曲艺作品展演,进一步塑造中轴线文化形象、阐释中轴线文化价值;成立钟鼓楼联盟,持续扩大北京中轴线的全国影响力。

四、以安全稳定为底线,规范行业管理

(一)关口前移,严把事前审批。重点关注临时性备案演出场所审核,实行一年一备案动态管理;重点关注脱口秀、沉浸式演出等新型演出内容,杜绝现挂、超演等问题;重点关注负面舆情演员,加强筛查。

(二)重心下沉,提高执法质效。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以全年案卷指标为目标,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执法力度;全面梳理企业台账,探索应用非现场监管及“一码检查”;加强普法,营造公平有序、知法守法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全年拟培训文旅企业900家。

(三)疏堵结合,推动业态提升。制定出台《东城区住宿业(酒店)管理办法》,继续深入开展住宿业整治提升,完成10家整治提升任务,推动核心区控规走深走实;动态更新资源点位,提高文旅资源管理利用水平;严把转型关口,梳理住宿业存量台账,引导建立符合首都核心区定位的住宿业态。

东城区文旅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崇文争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以及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会议精神,全力保障东城区2025年文化旅游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