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东城区财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加速“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创新财源建设思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贡献积极财政力量。
一、围绕中心不偏航,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坚决有力
以政领财开拓新局面。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持续发扬凝聚全局干事创业力量的“理财为民、聚财兴政、精筹高效、诚靖担当”东城财政精神和讲政治、有情怀、能扛活的优良传统、顽强作风,不断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以实干笃行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务实奋进,全力保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财政收入实现新跨越。2023年,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全区头部财源同比大幅减收的不利局面下,顶住压力、扛起责任、不退不让,拓宽组收思路,统筹资产资源,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区级财政收入历史上首破200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0.5亿,同比增长8.4%,有力支撑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73.9亿元,剔除代征土地交易契税后同比增长4.9%,圆满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财力保障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胸怀大局、锚定目标,分清主次、明确缓急,第一时间足额保障中央、市、区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安排“双控四降”、安全维稳、接诉即办等重点支出;兜牢“三保”底线,确保“三保”支出足额优先编入预算,序时精准拨付;助力城市更新,统筹推进中轴线核心遗产点整治提升工程,全力保障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等公共空间整治工作,促进核心区环境美化提升;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支持稳就业、增学位、保障住房、医疗卫生等工作落实落地。2023年,东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16.9%。
二、砥砺前行不动摇,财政助力经济发展扬鞭奋蹄
资金统筹能力持续增强。拓宽视野,坚持树牢“大财政”观,以更宽视野谋划发展,联动“三本预算”,适度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统筹。积极主动,研究对接国家政策,有效保障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首都环境建设等工作向纵深推进。全面统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存量资金、再融资债券等资源,进一步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前瞻思维,统筹安排接诉即办、重大项目谋划、党建党服、城市管理等专项经费,根据年度重大决策部署事项需要安排,提升资金调度能力。
财政支持政策协同赋能。在严峻形势下,不断加压奋进,科学施策、补短强弱。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优化金融要素支撑力,共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运用贴息补助政策,做好普惠金融“降本文章”,2022—2023年共向68户企业发放贴息补助资金287万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获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获得奖补资金1,500万元。精简集成产业政策,兑现我区“独角兽”企业、上市奖励、科创十七条等重点产业提升支持政策资金8.9亿元,同时加强绩效评价,分析好投入—产出关系,更好发挥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
营商环境沃土深耕培厚。密切跟进重点存量企业、新落地企业,常态化开展走访对接,提供精准、有效对企服务。加快全面落实“互联网+政府采购”,先行先试,为全市提供宝贵“东城经验”;非招标方式“全流程电子化”率先在东城落地,实现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信息发布、交易、监管“一网通办”,数据“多跑腿”、企业“零跑腿”“零负担”;落地区级首例政府集中带量采购项目,树立“买、管、评”全链条结果应用理念,打造集中带量采购“东城品牌”,加强廉政建设和降本增效,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
税源挖潜育新着眼长远。更大力度统筹“财源建设+产业规划”,将财源建设和产业发展、短期财政收入、长期税源涵养紧密结合,发挥区域禀赋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我区特色金融与特色产业互惠互利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行业重点税源分析研究,稳步推动财源建设信息化系统搭建,梳理研判六大行业前百强企业的税收贡献、增减变动等数据,释放行业新活力。2024年全区共引进企业千余户,有力促进区级财政收入增长。
三、科学理财不松劲,精准规范财政管理质效齐升
多点突破,刀刃向内进一步压减。坚持政府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严格按“四个该不该”标准审核预算,严控“三公”经费等支出规模。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印刷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费用等5类11项公用经费在上年支出标准基础上再压减10%,腾挪宝贵资源到紧要处、关键处。厘清职责边界,按照“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动态平衡”的工作原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集约、节约型机关建设初见成效。
多线并进,管财理财进一步创新。保持“当家”思维,持续加强“预算+绩效”联动管理,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提出“事前评估有统筹、事中监管有控制、事后评价有奖惩、全成本绩效有标准”的“四有”工作思路。探索自行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新模式,打通项目管理壁垒,提升评价结果的可应用性,为破解财政运行难题形成有力支撑。推动建立“保障+激励”型区街财政管理制度,建立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能,全面统筹财政评审工作,2023年完成评审项目322个,累计审减5亿元,有效节约财政资金。
多路盘活,资产管理进一步见效。全面梳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盘活利用,对难以调剂使用的房产进行出租,对坐落外区、不便管理利用的房产进行处置并向国企注资,壮大国资运营平台,壮大国资运营平台,提高区属国企整体实力。全面统筹,立足南北发展布局,推进南部集中办公服务区建设,积极发挥楼宇经济培育产业新动能的重要作用,将金宝街52号、朝内大街192号等楼宇转型用于产业发展,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深入挖掘简易楼潜在价值,将腾退后的简易楼用于增补街道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简易楼再利用,释放街区活力。
多管齐下,底线红线进一步明确。做好“管家”工作,统筹收支与库款管理,完善预算执行与库款保障平衡机制,每月库款保障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完善“制度+技术”管理机制,放大内控监督制约效果,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风险管控实施指引》,全区范围内选取10家试点单位搭建内控信息系统,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及经济活动。建设完成全市首例财政执法信息化系统,推进执法程序全程留痕、财政工作成果共享,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守住财经纪律“高压线”。
四、理论武装不停步,打造忠诚干净担当财政队伍
互融互促,党建与业务同向发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在党员学习计划中开设“理想信念”专题,布置板报、墙报等多点位宣传,打造全新党建活动平台。抓紧抓好党建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品牌建设 推动实现“一个支部一个品牌”工作方案》,立足财政职能,创新建优“‘劲’字引领——为推动财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等4个紧扣“六字文章”的特色支部品牌,带动全局党员干部聚精会神融入全区经济发展。
稳扎稳打,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成立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7次,研究制定局主题教育工作方案及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安排。局领导班子严格落实“5+2”集中学习要求,开展交流研讨5次,集体调研1项,领题调研6项,深入预算单位、企业等开展调研39次,定向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建立长足高效工作机制,源源不断释放财政高质量发展动能。全局开展讲党课活动12场,举办主题党日活动11场,各党支部开展实地走访、政策宣讲等调研活动14次,推动主题教育切实成为推动工作的源动力。
压紧压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财政领域相关法律要求,持续推进财政法治政府建设。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年初、年中召开2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并组织落实。召开“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新录用干部廉政座谈会等会议,举办“青年·勤廉”主题团日活动,不断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加强廉政阵地建设,安排党员“廉政教育”学习内容41项,创建“廉政周周学”栏目,每周为党员推送学习内容,用好局内网“党风廉政”网页,编发“全面从严治党”系列报道38期,坚持将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抓在日常。强化日常纪律提醒和监督,通过廉政提醒、谈心谈话、重要时间节点局领导带队现场检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抓经常,全力纠治“四风”,守住廉政安全防线。
聚力聚能,不断优化人才干部梯队。树立鲜明选用导向,综合运用干部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激发干部队伍活力,锻造敢为善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年轻干部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新录用公务员配备成长导师,抓好新录用公务员的成长起步期,坚持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促进新录用公务员知其责、守其岗、尽其力,蓄好公务员队伍“源头活水”。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为干部成长蓄势赋能。聚焦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建设,系统开展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岗位履职、综合素质三大类培训,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为服务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