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2-03-15 00:00    来源:

字号:        


第一部分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市场监管局的坚强领导下,在驻局纪检组的监督指导下,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队伍建设年”市场监管目标,全局干部职工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满意答卷。

一、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党建基础更加坚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层层签订个性化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形势、意识形态、干部队伍状况,每季度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有效推动各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落实。持续打造“一科一品”“一所一品”的党建示范基地完成东直门、交道口、体育馆、前门4个街道所党建园地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扎实。创新运用“五学法”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在“微青莲”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栏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同时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六个一百”系列庆祝活动,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群团工作更加丰富。成立局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开展职工互助保险、节日慰问、春节联欢等活动。成立共青团委,开展“青春向党·奋斗强国”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等主题团日活动,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为全局共青团工作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积极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建立“小个专”党建联系点制度,累计开展走访调研和“两送一推进”等活动10余次

二、全力服务首都发展大局,全年中心工作圆满完成

    重大活动保障到位。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等保障任务。组织116人次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复查迎检工作,开展文明岗执勤志愿服务332小时。高标准开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市场秩序保障和应急演练,完成我区“涉奥场所”特种设备服务保障工作,对我区冬奥会签约餐饮加工环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力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

   疏解整治稳中有进。落实落细核心区控规要求,持续加大对王府井地区、前门大街、故宫等景区、商区及周边地区的整治力度,及时消除无证无照风险和“开墙打洞”住宅经营隐患问题。对于无法联系且长期未经营的市场主体开展吊销清理工作加大有形市场规范管理。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推进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自我声明公开148家企业546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不断增强,54家企业获评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区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90.59件,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170.60件,均位列全市第三位。北京市首例区级质量发展指数(TQI)研究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三、稳妥有序应对疫情防控,复工达产有效保障

疫情防控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多轮次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坚持人物同防,持续开展核酸检测周周检工作,结果全部阴性开展夏季冷链食品专项检查、“五类水产品”和中高风险地区产品专项排查。严格落实“四类药品”清单目录和销售登记报送制度,接收并推送“四类药品”信息85万余,全覆盖检查药店1040户次全面完成市场领域重点从业人员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为企业纾困解难,13950户企业提供全程网办服务为新设市场主体免费刻制印章4994套,节省开办成本约149.82万元。停征306户次中小微企业特种设备检验费65.89万元。助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19件,融资金额2.87亿元。顺利完成本年度税源引进任务。

四、持续实施准入准营新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准入准营持续优化。推行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全市率先试行直营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只经营乙类非处方药零售企业告知承诺制。全年共30334企业通过告知承诺制完成登记,承诺率达到99%以上。贯彻落实企业设立环节“证照联办”,共办理食品类许5416件、药品类许可318件、医疗器械类许可1012件,特种设备使用登记4874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办实现一窗办理、一次提交、一天办结,全年新设企业5023户、个体210户。

信用监管不断完善。全年共开展局内双随机定向抽查35批次5871户次,组织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199批次6378户次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全年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2275 户、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461户、标记为异常状态个体工商户2402联合激励守信主体2647户次。稳步推进信用公示,全年公示行政许可信息30990条,行政处罚信息443条。引导企业积极进行信用修复,制发信用修复告知书396份,成功指导110户企业重塑信用形象,切实提高企业守信意识。

五、精准有力防范安全风险,辖区安全底线全面筑牢

食品安全治理稳步提升。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大检查、小餐饮专项治理,对全区餐饮服务企业、食品经营主体实施全覆盖检查和风险分级,评定餐饮企业4429食品经营主体5278。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及检查发现问题的企业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并通过“数字东城”集中公示问题餐饮单位160。通过“食安在线”平台完成食品从业者1.35余人在线培训。

药品安全治理全面加强。持续推进中药饮片、兴奋剂药品生产经营专项检查,对医疗机构、药店、医疗美容机构等主体实施现场检查。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化妆品企业实现经营台账动态管理

    特种设备安全有力保障。落实2021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完成老旧住宅电梯风险评估工作任务开展液化石油气瓶非居民用户专项检查。聚焦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特种设备执法活动完成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全年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产品质量安全精准守护。组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服装、电动自行车及其配件等重点商品专项抽检,抽检不合格产品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抽检车用燃油未发现不合格问题。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及销售环节监管,全市先行试点推广运用《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经营场所规范导则》团体标准。

六、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接诉即办”深度办理。坚持每日数据快报、每月数据分析报告、重点类型案件排查,实施专班专人专所梯度负责制,全年共接收办理市民热线诉求28083件。调解消费纠纷1088为消费者挽回损失42.62万元被评定为2020-2021年度全国消费维权先进集体。成立北京市首家消协系统消费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形成以人民调解为主、法院指导为辅、司法确认为后盾的诉调对接互动格局。

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接诉即办”、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等14个重点课题,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我为群众办实事”三项实践活动,推出9项重点民生项目和为民办实事事项打造首家“骑手暖心驿站”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为人民群众办理各类实事上百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落实

七、有效开展监管执法整治,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法制建设日益规范。全年开展执法检查111846次,办结案件1376件,罚没款合计1849.26万元。建强执法队伍,组织66名干部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完成478干部执法资格证网上换发申领工作。落实法制宣传工作,荣获北京市“七五”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重点领域治理持续深化。对辖区媒介单位、报刊杂志进行广告录入和分级监测统筹开展2021年“网剑行动”,加强当当网等互联网平台治理。有序推进计量监督与认证监管工作,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推进教育领域专项治理,开展房地产租赁经纪、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故宫周边综合整治。全区应参加年报企业55409户,已报54407户,年报率98.19%,位列城区第一;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年报率为100%应报个体户10128户,已报9229户,年报率为91.12%

综合执法卓有成效。围绕疫情、社情、舆论热点,开展口罩产品质量安全、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系列专项行动,查办了全市首起违规使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案件、全市首起非法买卖认证证书案件、全市首起违反《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从事经营性拼改装电动自行车、销售不合格电动自行车案件,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牵头全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查办的“鲍师傅”商标侵权案分别入选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并在全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考核排名第一。

八、坚定不移推进队伍建设,市场监管队伍焕发新活力

机构体制改革平稳推进。成立综合执法大队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行政办公、党建、人员调配、财务资产、法制监督、行政保障、档案信息化方面推进改革,圆满完成综合执法大队“三定”干部人事安排公务员职级套转,综合执法大队14个科室、分队正式组建运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原纳入规范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套转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推进工作

队伍建设规划基本形成。开展教育培训需求调,强化教育培训责任体系建设,探索制定教育培训三年规划。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教育培训记录台账,全年组织参加各类培训54次,自主18次,合计参训3000余人次,131名青年干部通过培训取得特种设备B监察员资质。组织开展“食安东城岗位练兵”食品安全业务比武竞赛活动,并在北京市“两品一械”监管知识竞赛暨监管能力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干事创业环境向上向好。岗位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全局实现科、所、队之间工作岗位交流队伍融合不断加深。有序推进干部职务职级晋升,干部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年开展警示教育13次,作风纪律检查20余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22,全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加快形成,“忠诚、勤政、担当、争先、团结”的核心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部分   2022年主要任务


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新一届东城区委区政府届首之年,做好市场监管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快“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大国首都核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始终坚定政治立场,高站位找准市场监管发展方向

东城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全局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捍卫“两个确立”,把各项工作摆到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来,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市场监管问题,高站位找准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方向。东城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而努力奋斗”,这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找准市场监管工作在全区站位的落脚点。

全局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做实“六字文章”的深刻要义,全面提升政治保障能力,筑牢中央政务区安全底线,服务首都发展大局,做好社会秩序“靖”字文章;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守稳“三品一特”安全底线,强化市场秩序突出问题整治,做好城市品质“净”字文章;全面提升攻坚革新能力,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区域质量向好发展,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和产业发展“劲”字文章;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深化,做好社情民声“静”字文章;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能力、队伍战斗能力,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队伍建设,在各项工作中争当干将勇当先锋,做好干事创业“竞”字文章。

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建+”工作格局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能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更好引领干事创业“竞”字文章

找准“党建+”格局结合点,发挥市场监管党建优势。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从明责、查责、督责、考责、述责、问责六个方面压实各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将“党建+业务工作”主题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聚焦市场监管发展瓶颈、民生短板、办事梗阻、治理难题,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引领党员干部大力为群众办实事。

寻求“党建+”格局关键点,突出市场监管党建特色。建强党的基层组织,调整、完善各党支部的基本构成,继续推进“一科一品”“一所一品”的党建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市场监管文化与属地街道文化相得益彰的坚强战斗堡垒。严格党员日常管理,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党性教育关、日常管理关、不合格党员处置出口关,完善“全链条”式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擦亮非公党建品牌,继续培育非公党建示范点,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探索“党建+”格局着力点,打造市场监管党建亮点。优化党支部月度学习,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实走深。进一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检查季”,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体系建设一体推进。进一步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巡察反馈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逐一制定整改措施,逐一建立台账、对账销号,坚决做到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三、聚焦服务首都大局,全面提升政治保障能力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市场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红墙意识”,坚决保障好重大活动,坚决落实好核心区控规,坚决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全面提升政治保障能力,做好社会秩序“靖”字文章,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

全力以赴保障重大活动。坚持“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标准,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强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人才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工作,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可靠,实现首都重大活动安全、社会稳定,构建拱卫党中央的铜墙铁壁。

不折不扣落实疫情防控任务。坚持常态化市场防疫与应急响应相结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好“五类场所”之外社会面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推进市场防疫领域“周周检”工作,切实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不落一物。加大药店监督检查,强化“京药通”平台运用,切实发挥药店“哨点”预警作用。继续摸排从业人员加强免疫接种情况,确保“应接尽接、应接必接”。加强冷链食品溯源管理和防治指引落实,做好涉疫物品排查和闭环管理,严防冷链食品漏管、失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严格执行核心区控规,落实“疏整促”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加对重点控制地区、重点管理地区的巡管控,严查固定场所无证无照经营、“开墙打洞”住宅经营,形成严整、严防、严控的工作态势,实现市场监管与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治安、城管综合执法网格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各类有形市场的控制调节,对脏乱差的市场进行整治,有序推动关停、拆除或升级改造工作。

四、聚焦守稳安全底线,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必须牢牢把握安全监管“严”的总基调,在做实城市品质“净”字文章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坚决守住“三品一特”安全底线,为辖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以更严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夯实食品监管基础工作,指导各街道(地区)所建立清晰的食品经营主体台账。建立健全食品监管各项制度,及时比照上位法及上级政策,修订完善我局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对我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强化对小食杂店、地铁便利店、小餐饮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连锁商超、网红餐饮企业、区外集体配餐单位的专项监管,确保辖区食品安全。做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充分发挥创城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辖区企业、居民参与食品安全共建共享

   以更高标准推进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机构等重点业态监管,做好东城区定点医保药店的确定及管理。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体系,探索药品经营许可证依职权注销工作程序,清退“僵尸”企业,实现药品经营主体“进退有序”。动态更新化妆品企业主体台账,加大对未纳入现有台账主体的覆盖检查,加大线上化妆品抽检比例,编制化妆品日常监管工作指南及化妆品抽检工作指南,提升化妆品监管工作水平。

以更大力度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台账,推进我区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开展东城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及老旧住宅电梯高风险治理工作。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为重点,严厉查处使用未经检验的特种设备、未按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等违法行为,确保特种设备事故“零”发生。

    以更实举措防范产品质量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产品质量抽检计划,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产品行为。开展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建立与行业、市场主体的风险信息通报机制。强化商品质量抽检结果运用,探索完善不合格产品公示办法。保持电动自行车行业高压监管,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查处改装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我区电动自行车经营场所安全管理技术性团体标准实施,规范电动自行车销售主体经营行为。

五、聚焦助力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攻坚革新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新关口,要全面提升攻坚革新能力,持续在营商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上改革创新,在事中事后监管、质量强区建设上聚力攻坚,为文化文明“敬”字文章和产业发展“劲”字文章锦上添花

切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线下“证照联办”,按照“一窗受理、后台流转、一窗发放”流程,实现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同步出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推动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政策落地生效。深化证明事项和许可经营事项领域的告知承诺制改革,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加快推进告知承诺制。推进“一照多址”改革,探索超市(便利店)、药店等高频经营许可证“一证多址”改革。开设注销专窗,助力企业快速退出全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任务,推动“e窗通平台集中办理大型企业分支机构变更、市场主体除名制度、歇业备案制度等任务尽快落地。

切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东城“I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具有东城特色的知识产权项目,加强对我区特有的传统知识、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北京景泰蓝”实现我区首个地理标志产品突破。依托东城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商标工作站、老字号工作站,进一步拓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全力申报北京市首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区。

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统筹制定我局年度抽查工作计划,牵头组织我区部门联合抽查,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对抽查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规范抽查工作流程,夯实监管基础。严格执行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列入和移出的时限要求、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构建体系更加完备、机制更加健全的信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信用信息综合运用、信用分类与风险分级综合考量的监管模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实现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

    切实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北京市东城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1-2035)》,深化2022年东城区公众质量满意度调查及东城质量发展指数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质量月”主题宣传,提高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实施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研究,深入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创建团体标准试点示范,努力实现企业标准提档升级。强化专项计量监督和认证检验检测监管,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有效实施东城区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六、聚焦保障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作为全区“接诉即办”工作量最大的职能部门,要时刻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着力提升“接诉即办”三率,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在“静”字文章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着力提升“接诉即办”。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继续深化“每日快报”“每月一题”等工作方法的创新运用,紧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七有”“五性”诉求,主动治理,综合施策,下力气突破“三率”提升瓶颈。定期开展“接诉即办”数据分析,聚力攻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主动监管与热线反映问题高效关联衔接,提高“接诉即办”治理研判能力。加快推动“接诉即办”工作调研落地,切实拿出诉源治理的有效措施。优化“接诉即办”考核,为全区“接诉即办”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建立东城区市场消费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部门联动、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消费环境建设格局。加强投诉举报数据应用分析,集中力量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等消费领域顽疾,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快速解决长效机制。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年度消费维权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引导、体验式消费教育活动。深化消费投诉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好群体性、疑难性消费纠纷。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七、聚焦净化市场秩序,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是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的本能力要求。全局领导干部要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努力推进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和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让核心区“净”下来

构建多层次的依法行政体系。局党组、领导班子要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健全我局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局领导要切实履行法治建设责任,积极出庭应诉、接访下访,参与案件评查、案件会商,以上率下,发挥好示范效应。各部门负责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部门工作,对本部门执法办案情况、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溯源分析,切实提升本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法制员要充分发挥法制审核把关作用,善于发现案件办理中存在的法律适用、程序规定问题,并做好法制指导。执法人员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依规行使自由裁量权,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

努力推进法治市场监管建设。完善科、所、队事权划分,推进街道(地区)所规范化建设,保障三级执法体系有效协同。持续完善执法监督考评机制,细化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运用、罚没物品监销、处罚执行、行刑衔接等全过程监督。加强法制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法制业务指导和培训,健全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开展跟班学习、案例分析、诉讼听证旁听、案卷评查,促进干部提升业务水平。做好执法证、新版制服换发等基础服务保障工作,尽早实现全员“换装”,补齐执法保障工作“短板”,树立市场监管队伍“新”形象。

坚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持续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加大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探索培育东城区广告产业集聚区。建立平台企业和重点电商数据库。推进教育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办学等违法违规行为;落实房地产经纪机构、防范类金融风险、旅游环境秩序整治等领域监管职责,全面推进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故宫周边专项整治”等重要专项整治活动,倾力保障平安东城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