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署安排,东城区围绕2020年度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所承担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0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完成市政府29个绩效考评指标的70项绩效考评任务。
一年来,东城区严格落实北京新版总规和核心区控规,全面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五个东城”建设。高标准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五新”政策落地、污染防治、金融风险防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专项绩效任务。超额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常住人口规模、生态涵养区结对教育协作、物业管理、生活垃圾管理、中医药传承创新、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人数等任务量化目标。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聚焦“七有”“五性”需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年来,东城区秉持“崇文争先”理念,推动创新发展,“东城社工”基层社会治理品牌、“美后肆时”市民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模式、平安大街道路环境整治提升、五道营停车管理等多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表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位居全市第一,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殊荣,“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首都拥军优属爱民模范单位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严格落实“四方责任”,有效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达产
加强统筹调度,防控体系务实高效。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率先推动机关干部下沉,率先实现所有小区封闭式管理,累计抽调3980人次充实社区防控力量。主动对接驻区单位加强防控指导,全区各单位全面响应。广泛筹集防疫物资,有效保障民生供应和城市运行。
深化联防联控,科学防治效果显著。7000余名医务工作者、3200余名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投入防控一线,积极做好8.4万余名居家观察人员服务,“东城社工”成为抗疫先锋。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中核酸检测任务,累计检测135万人次。创新建立“三全”健康监测管理体系。279栋重点商务楼宇无感染病例。实现辖区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零感染。
坚持精准施策,服务管理规范有序。设立区内集散点,接转离鄂离汉返京人员1557人。进驻新国展集散点,分流转运入境进京人员933人。设立9个区内集中医学观察点,规范管理密切接触者727人。全部点位圆满实现人员零脱管、点内零传染、安全事故零发生。
加强常态化防控,经济社会全面复苏。对8517家商超、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管理。落实学生居家、返校防控措施。在全市率先出台68条促进复工复产政策,安排纾困资金91.97亿元,惠及企业3万余家。实现复工复产达产、复商复学复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二)打造“五个东城”,持续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突出“崇文争先”理念,“文化东城”建设打开新局面
一是老城保护复兴稳步推进。完成宏恩观主体建筑腾退和皇史宬院内环境整治。修缮整治南锣鼓巷四条胡同院落50处。实施中法大学旧址保护修缮,清陆军部旧址实现有序开放,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工程竣工。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推出“南阳共享际”戏剧工场样板,举办全国话剧展演季等活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实体书店建设指标位居全市第一。三是文化创新融合持续推动。发布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区域文化产业地均营业收入保持全市第一。成功举办首届“王府井论坛”,完成277号院内公共景观、穆斯林大厦改造提升,“东街休闲区”精彩亮相。
2.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活力东城”建设取得新提升
一是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成立区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完善招商引资等8项运行机制。完成40个商务楼宇改造提升任务。41户京外优质企业落户东城。在全市财源建设评估中,荣获三季度和全年第一。二是产业基础更加坚实。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和三支子基金。创建智能金融研究院。培育扶持6家企业上市。建设5G宏基站等基础设施1389个。东城园地均产出位居全市第一。隆福寺文创园等16家园区入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召开2020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擦亮“紫金服务”品牌,创新推出“紫金驻企专员”服务模式。积极开展P2P化解出清、立案打击,完成P2P网贷机构专项整治。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
3.城市面貌持续改善,“精致东城”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疏整促”持续深化。拆除违法建设8.5万平方米,建成基本无违建社区8个。清理整治群租房252处、直管公房“居改商”187户。实现地下空间违规住人动态清零。二是街区更新深入推动。编制东城区落实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实施41项重点任务和365个重点项目。实施23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外迁腾退简易楼3栋。完成北二里庄、雍和宫周边申请式退租。打造“美丽院落”44个,整治提升背街小巷425条。三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开展屋顶清扫、小微工地全包围、裸地管控等多项大气治理示范工程,降尘量下降23.8%。餐饮单位油烟深度治理和油烟在线监控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区级、街道级河长共巡河2889人次、1.2万公里,及时发现并解决河湖环境问题500余个。3处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开展辖区内土壤环境状况普查。四是两个“关键小事”取得成效。坚持党建引领,组建物管会567个,成立业委会13个,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管理覆盖率均超过90%。全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桶站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1.8%,其他垃圾减量42.9%,垃圾分类考核位居全市前列。五是城市运行不断优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98处。在11家重点文保单位安装“火眼”系统。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3%,药品抽验合格率达99.7%,辖区学校、托幼园所全部实现食品安全线上监管。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指数下降到5.03,同比降低18.2%,下降率位居全市第一。
4.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创新东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改革发展稳步推进。下放街道行政处罚权407项、行政强制权23项,推动实现区级部门管理的1163名协管员下沉街道。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指标任务。推动区属国企公司制改革和城市更新建设集团组建。二是管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建立新一代“网格化+大数据”的立体管理平台,创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东城区网格化数据信息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三是基层治理不断深化。建成125个智慧平安小区。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建成的54家社区养老驿站全部实现社会化运营。深入实践“五民”群众工作法。全区177个社区优化调整为168个。
5.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东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积极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增加学前学位2100余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1.7%。6家区属医院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院前医疗急救满足率达98.5%。“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位居全市第一。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新建更新26片多功能运动场地,新建1800平方米速滑馆。二是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发放各类援企稳岗补贴4.5亿元,减免缓缴社保费86亿元。促进1.9万余人实现就业。居民医保集中参保实现“应参尽参”。配售共有产权住房223户,配租公租房662户。龙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投入运营。新建规范提升便民商业网点30个。新建整治无障碍点位3630个,无障碍设施建设绩效考核位居全市第二。三是扶贫协作持续深化。落实对生态涵养区1亿元结对协作资金。全面助力受援地区脱贫攻坚,投入帮扶资金3959万元。新建3家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销售农副产品1.2亿元。5个受援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四是“接诉即办”成效显著。受理12345市民热线案件15万余件。积极打造“接诉即办”工作示范区,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年度综合考核名列全市第三、位居城六区之首。
(三)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围绕“接诉即办”、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深入推动巡视、巡察和审计问题整改,全面完成规自领域和人防系统整治任务。实现全区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二是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向区人大报告国有资产和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15件,办结率100%,解决率达到87.7%。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82件。开展行政执法49.5万件,同比增长63.3%。三是财政管理稳健运行。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81.4亿元。充分发挥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作用,全面盘点国有资产,盘活各类闲置、低效资产。强化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理念,压缩非刚性、非急需性支出。严格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东城区债务风险等级被评定为绿色。四是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推行政务服务大厅延时服务。2.2万户企业通过告知承诺注册登记。完成286项主题服务事项梳理,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建立中央政务服务三级专员制度。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3716条,受理依申请公开208件,已办结169件。
2021年,东城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开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