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青铜法典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国家形态形成之初就有了法治理念。但直到一百多年前,随着辛亥革命兴起,律师制度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回望历史,中国律师行业自1912年建立以来,已历经110多年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十二位党代表中的董必武律师、二七大罢工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施洋律师,到新中国首任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律师、首任司法部长史良律师、首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任建新律师,百年来,中国律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创立和建设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律师云集的时代。
随着中国律师行业逐渐发展壮大,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下文简称《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律师制度的第一部法律,也标志着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根据《条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立于1986年7月,协会成立后,将通过《条例》这个特别的日子被定为“全国律师咨询日”。
本周为您推荐的是中国律师博物馆的展品“亻朕匜(yìng yí)”(复制品),其原件现藏于岐山县博物馆,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
亻朕匜(复刻品),中国律师博物馆
西周时期,法律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最能体现西周法律制度的实证就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的这件亻朕匜。
亻朕匜(原件),岐山县博物馆
这个自带笑脸的“表情包”,看起来虎头虎脑的文物在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茶壶?酒器?还是水瓢?其实这个“萌兽”是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匜”,前有流水口,后有握手,一般有四足。古文记载“奉匜沃盥”,是指用匜浇水,然后用流水洗手洗脸。沃盥之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之一,凡是宴请宾客、祭祀、婚礼的时候,都需要行沃盥之礼。
(亻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匜底部为四个兽蹄足,盖前端有虎头,口沿处饰窃曲纹一周。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重3.85公斤。其内底和盖上铸有铭文157字,铭文大意为:一个叫牧牛的人,因为上司亻朕想把本来属于自己的5个奴隶据为己有,一怒之下将亻朕告到了官府。而担任审判长的伯扬父在处理这起案件时,认为牧牛胆敢同自己的上司打官司,坏了规矩,当定罪为诬告。判决牧牛不但要送5个奴隶给亻朕,还要受1000鞭子刑罚,并在脸上刺字。牧牛在高压之下服软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最后伯扬父将原来的判决改为只打500鞭,不用刺字,此外牧牛还缴纳了300锊(约合200斤)铜给伯扬父。判决书还要求牧牛立誓,以后不再上诉。亻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礼器,用以纪念这件事。
牧牛因同自己的长官争讼,而被视为犯罪并予以惩治,这与西周奴隶制国家实行奴隶主贵族等级特权统治密切相关。为了使这样的等级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持,西周统治者制定了礼与法。任何下对上、贱对贵的反抗行为,都被视为对整个统治秩序的破坏,对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叛逆。所以,即使像牧牛这样的奴隶主阶级的成员,仅仅是因为与其上司争讼,也要严惩不贷。亻朕匜上铸刻的铭文完整记叙了一篇距今2800多年的审判文书。157字“牧牛案”的判决,涵盖着十分丰富的法律内容,显示了当时西周已有了完整的审判、质证、和解、宣判、减刑、执行、罚金缴纳、档案管理等司法程序。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的美誉。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