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23日是“清洁工日” ,这是一个由民间公益组织“心公益”发起的一场为纪念清洁工的公益节日。整洁美丽的城市环境离不开每一位兢兢业业的清洁工,而他们身上的“清洁工精神”也深深感染着身处整洁环境中的我们。她们是群众中最能够吃苦的一份子,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吃的苦流的汗多,每一张落叶每一处肮脏的地方,都有她们作出的艰辛奉献,然而,她们领取的报酬不多,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不高,社会给予她们的温暖不够——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并发自内心的赞叹。
本周为您推荐的是“时传祥”雕塑,伫立于北京市东城区时传祥纪念馆。从一个旧社会受人压迫剥削的“粪花子”,到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清洁工人;他一生投身环卫事业,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他就是时传祥。
旧社会的压迫与欺凌
1915年,时传祥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
那时候的北平城里人家大多是旱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旱厕恰好都是土地肥料的来源,但是被黑势力“粪霸”把持着,一般人不能染指。在“粪霸”的剥削下,时传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他每天推着独轮粪车,挨家挨户掏粪。
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一次来回二三十里地,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时传祥都要每天往返4趟。他跟他的伙伴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由于缺少休息时间,时传祥常常筋疲力尽,“一步三歪,步步打转”。
那段日子是见不到光的,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不仅生活十分艰苦,而且得不到尊重。有一天,在六部口的一个律师家里掏粪,时传祥想讨一口水喝,结果律师吩咐管家用喂猫的碗给他倒了一碗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死苍蝇,碗底还有几根鱼刺。时传祥气得浑身发抖,但是他知道,这样的大户人家他是惹不起的,背起粪桶转身走了。
日伪统治时期,时传祥被逼去日本军营掏粪,因为进门的时候他双手推着独轮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吃尽千辛万苦,备受侮辱委屈,时传祥咬紧牙关,艰难度日。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时传祥的地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称他工人同志,小朋友喊他工人叔叔。
但这时不少掏粪工都转行了,他们认为自己当家做主人了,再也不用干又苦又累的清洁工作,更何况没有人愿意每天与粪便打交道。时传祥开导大家,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愿意去重工业、我也愿意去,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
1952年,时传祥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他竭尽全力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口号。
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脚步加快,北京城越来越大,居民也越来越多,从当时208万到了1955年的328万,到1960年的740万,掏粪工人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北京市把过去送粪用的轱辘车全部换成了汽车,但由于老北京胡同很多,车进不去,就需要时传祥他们从胡同里往外背粪。时传祥就把用轱辘车时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成了5个人一班的小班,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了80桶,而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因为常年背粪,时传祥的肩膀和胯部都磨出了巴掌大的老茧。
“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因为工作突出,1955年,时传祥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同年10月26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有6000多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全国“群英会”。
“这是老时吧?”在“群英会”现场,刘少奇走到时传祥面前,一把握住他的手,时传祥不敢相信国家主席刘少奇竟能一眼认出他来。“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激动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刘少奇和时传祥亲切交谈,还从自己的兜里掏出自己使用的钢笔送给了时传祥,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到阳历年写封信回来。
攥着这支钢笔,没上过一天学的时传祥开始认字写字。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比掏粪还要困难的事。但是时传祥从来就不怕苦,不怕累,他身上有的是恒心和毅力。12月26日,时传祥用那支英雄牌钢笔给刘少奇写了他平生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时传祥用朴实的语言汇报了清洁队的工作,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听党的话,更努力的工作,把北京市清洁得更漂亮一些”。
“我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人,你们要把这个班接下去……”
时传祥不仅自己一生投身环卫事业,还非常关心环卫事业的后继与发展。在他提议下,自1962年开始,清洁队陆续分来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时传祥担任原崇文区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担负起这些年轻人的传帮带任务。他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人树立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出了一个思想过硬、业务一流的青年班。
在时传祥的影响下,他的4个子女也一直从事着城市清洁工作。其中三儿子时纯利在1990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也在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家三代劳模,这个平常又不平凡的家庭用半个多世纪的“清洁工”职业经历,诠释着“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价值观在不断延续和传承。1975年5月19日,时传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临终前,他对子女说“我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人,你们要把这个班接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