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郑和宝船模型
中国是世界航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90%的货物通过海运完成。六百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同时,郑和七下西洋,从未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掠夺他国一分财产,旨在传播友谊,促进经济贸易,增加友好交流,堪称是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典范。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郑和的行为,展现了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油画《郑和下西洋》,孙韬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曾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定为“航海节”。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2024年航海日活动主题为“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将于7月10日至12日举行。
本周为您推荐的是“郑和宝船模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艘宝船,便是郑和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
郑和宝船模型,长315厘米,模型比例1:40。
哪怕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回望过去,我们依然会感慨于郑和船队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以及那场人类史上辉煌壮丽的洲际远航。
该船属于福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帅船,亦是郑和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郑和随员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关于具体尺度,最早的描述见于马欢所著《瀛涯胜览》:“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宝船厂”条、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五回以及《郑和家谱》,都载有上述数字。《明史·郑和传》则将其笼统记述为:“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按明尺为0.317米折算,则长约140米、宽57米。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尚存争议,有待于新材料的出现和进一步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