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明代“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端午节悄然而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节日美食。
说到端午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粽子,粽子的外面是粽叶,里面是粽馅,这一“包”一“容”,呈现出“包容平和”的气质;赛龙舟是古时就有的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也被发展成为一项运动,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们采摘艾叶、蒲草,祝福身体健康和驱除晦气,求得平安和顺……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本周为您推荐的文物是明代“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高1.9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可以避祸。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张天师名陵,又名道陵,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徒尊其为天师。传说中的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近现代 傅抱石《屈原图》
又是一年端午至,让我们赛龙舟、吃粽子、祛五毒,观照古人对自然的细致体察;让我们在汨罗江畔,与不朽的灵魂相遇,缅怀屈原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在一件件文物给予的思考中,溯源民族根魂,汲取奋进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