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周历 | 自己的路自己造

日期:2024-05-22 09:04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自己的路自己造.png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中国轧成的第一根60公斤钢轨切片

  从詹天佑设计建造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到一百多年后,在同一地点、同一路径,时速350公里、集中国智能高铁技术之大成的京张高铁正式建成,中国铁路已走过140多年的历程。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铁路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每年的5月26日是“全国爱路护路日”,爱护铁路,是《铁路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自己的路自己造1.jpg

  本周为您推荐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轧成的第一根60公斤钢轨切片”,现藏于中国铁道博物馆。

自己的路自己造2.png

  200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成立不久,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到博物馆,将一片钢轨切片无偿捐给了博物馆收藏。这位老人叫冯先霈,他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专家、铁路重型钢轨的开拓者。冯先生长期从事轨道结构和养护的科学研究,为提高我国钢轨的质量付出了毕生精力。他曾组织并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的编写工作,还是北美铁道工程学会的终身会员,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自己的路自己造3.jpg

  他捐赠的钢轨切片虽小,但意义非凡。故事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复杂的钢轨使用情况说起。那时,我国尚无研究和制造重型钢轨的能力,因此,全国铁路干线使用的老旧杂型钢轨和一些磨耗严重的钢轨得不到及时更换,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重型钢轨的研发。1963年,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铁路专业设计院联合提出在我国繁忙干线轨道上必须铺用重型钢轨的建议,考虑我国钢铁生产情况,提议采用每米约为60公斤的钢轨较为适宜,该方案得到采用。1964年,铁道部对铁科院及专业设计院下达设计任务。

  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976年12月21日,才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路专业设计院以及包头钢铁公司合作完成,在冯先霈的主持下,试轧出基本上符合断面设计的重型钢轨。这就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试轧成功的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钢轨,其断面设计为轨高176毫米、底宽152毫米、头宽73毫米、腰厚17毫米,计算重量为每米约60公斤。头一批共轧出该型钢轨80吨,铺在京广线窦店——刘里河区间。四十多年来,这种钢轨已普遍铺设在我国各主要干线的轨道上,担负起快速和重载运输的任务。

自己的路自己造4.jpg

  为了纪念我国在重型钢轨轧制技术方面这一重大突破,工作人员从这根钢轨上切下一片断面作为历史的见证,后由铁道科学研究院工厂抛光、上字。切片顶部刻着“我国第一根轧成的60公斤钢轨切片”,下部刻着“1976.12.21轧成 冯先霈誌”。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首批文物等级鉴定时,该钢轨切片因真实记录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重型钢轨的重要历史事实,是中国铁路向重载、高速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被专家们一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