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东城,文明自成底色。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是东城的根脉和灵魂,文明是东城的气质和底色。10月31日,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举办2023年“聚力共建 文明北京”交流互鉴活动,首都文明委成员单位、各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驻京部队官兵代表70余人走进前门三里河、颜料会馆等东城地标,感受东城文化底蕴,领略东城文明气韵。
老城焕新
三里河畔赏秋景
展现古都文明新面貌
漫步三里河公园,水清河畅、国风静巷,于闹市间寻得一隅静谧,无不彰显着东城百姓生活的幸福与安宁。在前门东区,首都文明委成员单位、各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驻京部队官兵代表踏着三里河公园的青石板路,近距离感受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还实地调研了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文明城区创建实践。
据悉,前门三里河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正统年间,后来随着时代更迭,三里河河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自2017年起,为了留住老城记忆,恢复老城原有肌理,东城区对三里河进行整治提升,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进行还原,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既改善了河道及周边环境,也记录下百十年间的城市印迹,水穿街巷绕前门的历史景象得以再现。前门三里河集中浓缩了老城保护更新的成果,成为了展示老城美好新生活的重要示范,也为“会馆有戏”打造了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涌动的天然舞台。
三里河整治提升只是东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文明城区创建的一隅。府学胡同、新鲜胡同等获评北京“最美街巷”,创建181条精品街巷,增设口袋公园、一刻钟商圈等功能场所,让背街小巷重拾烟火气……2023年,东城区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以文明城区促进年为抓手,创新提出“五新五聚”理念,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等为着力点,推动文明创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施“创建五提升”新举措,做好“文明”文章,将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盘活资源
百年会馆赏戏剧
彰显文明实践新活力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一台好戏正在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颜料会馆上演。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京等演员带来的评剧《花为媒》选段,唱词优美动人、唱尽古今悲欢,演绎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着北京文化在新时代孕育出的新韵律和新生机,精彩的表演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
会馆承载着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的独特文化遗产。2022年和2023年,颜料会馆先后被评选为东城区和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让“非遗”“国潮”等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彰显了会馆文化的勃勃生机,丰富了市民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东城区广泛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主题活动,在以颜料会馆为典型代表的文化场所积极开展文化类文明实践活动,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鸣锣开演,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谱写了文化文明“敬”字文章。
现如今,东城区充分盘活资源,发挥辖区文化优势,发展了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15家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大二院等25家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涵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健身等多个方面,按照群众需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大类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化会客厅”等形式新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化交融共生、文明交流互鉴。在东城,会馆有戏精彩纷呈、街巷环境干净雅致、街坊邻居和谐融洽……交流互鉴活动中的一幕幕串珠成链,从文脉到文化再到文明,这是文明创建更好地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崭新画卷,这是点滴“量变”推动文明“升级”的璀璨篇章,这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