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锣鼓巷南口向北走,西边的第三条胡同就是雨儿胡同,走到胡同中间,就能看到14号院古朴的红色大门上,挂着一副看上去“久经风霜”的对联:德义渊宏,履禄绥厚。被评为2022年第一季度“首都最美家庭”的杨占岭、冀红一家,就住在这里。
走进院子,五颜六色的太阳花竞相开放,石榴树旁鱼缸里的金鱼正在自由嬉戏,紫色的蕾丝金露花正在盛开,北房窗户前的彩色朝天椒已是果实累累。平日里,杨占岭喜欢在屋前绿油油的葫芦架下做他拿手的炸酱面,而他的爱人冀红则是经常配合着爱人的节奏,你一句我一句地搭着话儿……幸福的气息在小院里流淌。
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雨儿胡同曾经是老北京的杂院区。2019年,在“我家街巷最好看”推选活动中,这条“瘦了身”的胡同被评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之一。
冀红感慨地说:“说实话,早些年我老想着离开这儿,但现在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十分热爱。”
如今,以杨占岭家为代表的雨儿胡同,成了承载北京传统胡同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一切改变得益于城市的改造工程,也得益于冀红一家积极配合申请式腾退改造,从而给居民们带来更多生活与出行的方便和好处。
从前的雨儿胡同院内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而最让居民们闹心的是,居住条件较差,环境秩序混乱,出行不便。
“几年前,院子里都是搭建的小砖房,进来也就是从胡同又进了小胡同。”冀红说:“你看现在,多敞亮。特别是小外孙女一来,在院墙边的向日葵下嬉戏,一家人乐乐呵呵的别提有多美。”
春天,香椿树发芽时,老杨会和爱人把过道里那棵老香椿树上的香椿芽摘了,送给胡同里的街坊四邻。秋天,石榴树上的石榴熟了,他们也会和邻居们一起分享。
2015年9月,东城区启动帽儿、雨儿等几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项目采用自愿申请式腾退方式,是定向安置、货币补偿、平移置换还是留住修缮,居民自个儿做主。通过“申请式腾退”,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同时腾出空间,降低人口密度,改善留住居民的生活,几年间,胡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占岭是院里第一户自发拆自建房的。他指着前院房前一块空地说:“以前这儿都是住户,现在有的搬走了,有的拆了自建房,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所以院子才能这样豁亮。”
低碳生活树家风
雨儿胡同生活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了,胡同的文明创建工作也没落下,杨占岭及家人也积极参与其中。
改造后雨儿胡同风貌
社区工作人员提起冀红夫妇,都称赞他们“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有奉献精神”。
在大家眼里,杨占岭是社区的热心人。他义务帮居民疏通下水道,主动打扫院落,关心附近的独居老人。此外,他也是一名志愿者,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参与志愿服务北京冬奥等工作。总之,无论谁家遇到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大家都对他称赞有加。
“他们夫妻俩一直都这么热心,邻居家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社区工作人员说。他们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优良家风,也带动了整个街道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
雨儿胡同30号院改造后
在雨儿胡同30号院朱红色的大门上,“雨儿人家”四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一座利用腾退房屋改建而成的“共生院”。在这里,杨占岭和街坊邻居相聚在一起吃饺子、议事协商、分享读书体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开展,热闹非凡。黑板上,写着一周活动计划,有“变废为宝”系列活动,有“我与南锣的不解情缘”征稿活动,还有青少年线上成语通关挑战赛等。
同时,杨占岭还是街道共生共建金点子项目带头人,他创办的社区便民工具箱,为大家提供了不少便利。
“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形态、胡同肌理,更保留住了杨占岭等老北京人的乡愁,也为丰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平台。
雨儿胡同30号院涵盖“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大功能区
冀红夫妇还和“爱满福祥助老志愿服务队”的伙伴们一起,为社区的老年人服务,还组织了“老街坊胡同导览队”,向游客们义务讲述南锣鼓巷的历史故事。
“不管大事小事难事,尽力尽善尽美”是杨占岭、冀红一家的家训。
平日里,夫妻俩还积极参加治安值守。从2020年疫情开始,他们多次主动参加卡口服务,主动献血、捐款。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儿女婿也都积极上进,勇于奉献,女儿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每到春天,我都喜欢邀请战友们来京聚会,游览胡同,看看玉河边上盛开的樱花……”曾是军人的冀红说,“我们普通老百姓只要能从点滴做起,尽力而为,也能为国家更加强大做出微薄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