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京市宣布将要实施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家住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苏州胡同101号院的谭刚一家,就主动加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好习惯。如今,全家人都是垃圾分类高手!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谭刚是协和医院的医生,因为行业性质的缘故,他们单位执行垃圾分类特别严格。谭刚说,医疗垃圾属于高危险、高污染的废弃物, 其所含的病菌、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恰当,势必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医疗垃圾绝不能混入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也要单独处理。
职业习惯让谭刚更加严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他就带着家人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茶余饭后,全家人一起研究哪些是可回收物,讨论什么垃圾该投放到哪个桶、投放厨余垃圾需要注意什么,并通过实践不断巩固知识。
网上购物方便,家里快递纸箱就多了,这些纸箱是可回收物,还能再利用,他们就整理好,送到楼下积攒可回收物变卖废品的邻居那里。日常生活中,一家人互相监督,严格杜绝发生纸巾、食品包装袋混入厨余垃圾的错误做法。
孩子姥姥石玉珠心思细腻,动手能力强。考虑到家里地方小,摆放不下太多垃圾桶,石玉珠想了一个妙招,用购物纸袋充当可回收物袋,挂在厨房。每天早上,家人们喝完牛奶,就把盒子、瓶子放进去,等集满了再投放到可回收物桶里。
苏州社区刚开始试行厨余垃圾定时回收时,石玉珠想到厨余垃圾如果带着汤汤水水,会洒得到处都是,既污染环境,又不利于环卫工人处理,她就用烧红的铁钉在小塑料桶底部钻几个眼,自制了厨余垃圾收集盒。剩菜剩饭用收集盒过滤,汤汤水水自动流下去,成了“合格的厨余垃圾”后,再倒进挂在洗碗池上方的厨余垃圾袋里,特别方便。
每天勤快点,按时分次倒进分类垃圾桶站的厨余垃圾桶里,还能攒积分在绿色生活驿站兑换垃圾桶、垃圾袋和洗洁精等生活用品。
好家风、好习惯因良好的家庭教育代代相传。谭刚的女儿谭伊珊在长辈们的熏陶下,对垃圾分类这件事已经习以为常,耳濡目染中,她已经能轻松将不同垃圾按规范分得清清楚楚。她总结他们家庭垃圾分类的口号: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不分老少,人人有责!
国庆长假期间,苏州社区团委与北京市第二中学联合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谭伊珊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到社区分类垃圾桶站值守,践行社会责任。志愿服务过程中,她观察发现,经过几个月的普及,社区里的居民大部分都能很好地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大家也都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在家里分好类,分类垃圾桶站的工作人员也要拿夹子在桶站重新分,与其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如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做好分类,那是家庭最直接、最有效的环保行为。
“ 家庭总动员”,让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有了“源头活水”。如果每个家庭能够改变对生活垃圾“一锅烩”的传统处理方式,像谭刚一家人一样,多用心、勤动脑、多动手,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做出了“自家的贡献”,我们生活的环境将更加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