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逐渐融入东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更近一步让大家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不断提升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东城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活动,用实际行动创造整洁、优美、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弘扬健康文明社会新风尚。”
垃圾分类 桶前值守行动
为增强青年志愿者对垃圾分类活动的重视与了解,聚焦垃圾分类主题,崇外街道崇东社区依托“党建五线谱”品牌效应,发挥党建带团建的积极作用,号召青年团员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的行动中来。
8月1日起,崇东社区团支部联合崇尚空间青年汇,在崇文门东大街18号楼垃圾投放点设立了东城区“分小萌”垃圾分类示范引导站,设立垃圾分类宣传展区。
参与社区“桶前值守”的团员志愿者们,在值守的同时也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垃圾袋等宣传品,通过现场分类的形式,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分类方法,贯彻“看桶、护桶、守桶”多位一体的值守理念。
“分小萌”垃圾分类示范引导站建立伊始,崇东社区团支部与共建单位北京普仁医院团委进行了资源对接,在社区书记、站长和医院相关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团员志愿者逐一在“志愿北京”平台进行项目报名,踊跃参与到值守活动中,充实社区值守力量。普仁医院团委书记韩奈介绍说,鉴于医院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团员们利用上下夜班的空档期,在社区进行“桶前值守”。
志愿者公益出演微电影 讲述垃圾分类
由北京市东城区城管执法局自编自导,反映垃圾分类小故事的微电影,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故事发生在二零二零年五、六月期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刚刚在北京实施一个月,前门箭楼胡同街坊邻里对生活中垃圾究竟怎么分类有着自己的想法。
大家由不习惯、不知晓怎么分类投放,到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故事里既有市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也有因为分类不准确或带点小情绪与垃圾分类指导员发生矛盾纠纷的,这些冲突正是垃圾分类投放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个插曲。 通过城管队员等的宣传、动员、走访及严格执法,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片由北京东城城管执法局城管队员编剧、导演。片中城管队员由东城城管队员本色出演,部分队员还饰演了社区群众及街道干部的角色。为增加影片的可视度,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良好氛围,东城城管还特邀部分专业演员及社区群众志愿者公益出演片中角色,为影片增色不少。
目前,暂定名《胡同城管》的微电影已进入后期编辑,预计国庆前后制作完成。
“分小萌”垃圾分类 示范引导宣传
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交道口街道总工会、团工委、美丽南锣社区青年汇在暖·空间建立了“分小萌”垃圾分类示范引导站,并开展多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知识讲解,您了解吗?”志愿者们为辖区居民、南锣游客行人发放宣传手册。
“猜猜这些都是什么垃圾?”开展互动小游戏,引导居民、游客参与垃圾分类。
“您手中的垃圾应该投到哪个垃圾桶?您好,没吃完的倒进厨余垃圾里面,包装纸是其他垃圾……”志愿者们自觉当好垃圾分类践行者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南锣游客行人提供示范引导,用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共创美好生活。
垃圾分类巧用妙招 变废为宝
龙潭街道小巷管家李德祥用行动践行垃圾分类、废物变宝的巧妙做法,在他的细心坚持下,变废为宝制作的“神器”,不仅使瓜果外皮等厨余垃圾有了好去处,还给家庭卫生清洁带来一个好帮手。
这个“神器”正是用瓜果外皮等厨余垃圾制作的天然酵素,据李德祥介绍,此前,自己居住的光明社区组织开展了变废为宝活动,活动邀请专业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厨余垃圾的再利用方法。掌握方法后,他回到家中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酵素,没成想收获了不少惊喜。
在李德祥家中,阳台上几瓶颜色清澈透亮的液体引人注目,这正是李德祥用瓜果皮制作的天然酵素。为了证实酵素的使用效果,老人取少量原液兑水稀释后喷洒在抹布上,对桌面、灶台、油烟机等物体进行擦拭,一来一回间,原本粘有污渍的物体表面当即恢复干净,且散发出宜人的瓜果清香。
“这个原液不仅能擦拭污渍,兑水稀释后还能清洁地板、浇花,用途不少呢。”说话间,老人指向自己种植的花草植物,“这些花草我平时大都用酵素浇灌,你看长得多好。”阳台上的数十盆花草植物,或是叶子青葱油亮、或是花朵颜色鲜艳,无一例外长势都很好。
“这个酵素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将红糖、果皮、清水按照1:3:10的比例进行混合,装入密封容器中每日打开放气,持续3个月时间酵素就制作好了。”李德祥说:“将瓜果皮等厨余垃圾合理利用起来制作酵素,不仅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还带给人坚持垃圾分类的动力,以后会把这种方法推荐给更多亲朋好友。”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