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议事厅”的回顾与展望

日期:2024-07-15 14:11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前门街道1.jpg

  (一)创新机制,家门口有了议事平台

  “小院议事厅”发端于老北京胡同院落,根植在原生态睦邻一家亲的文化底蕴中。从2012年草根萌芽、逐步走向组织化、平台化,如今已将组织、平台、空间融为一体,多元功能发挥更加突出。十年的探索,“小院议事厅”已经成为北京社区治理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通过党建引领,“小院议事厅”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居民会议、召开恳谈会、举办议事会,探索出了草厂社区协商共治的“五民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通过“五民工作法”强化居民协商意识,提升居民议事能力,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中,逐步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越来越多的胡同居民从以往的等待者、观望者转变为如今的践行者、参与者。“五民工作法”也获评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小院议事厅”被确定为北京市市级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

  (二)总书记的“牵挂”

  2019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小院议事厅”,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指出,“设立‘小院议事厅’,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三)多方协力,解决居民身边事、烦心事

  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小院转,小院围着居民转,在“吹哨报到”机制下基层治理平稳运行。借助这种机制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通过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自下而上兜问题,有效解决了垃圾分类、院落改善、文明养犬、厕所革命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了居民自治与社区精细治理的有效结合。

  “小院议事厅”不仅解决了居民的身边事、烦心事,还提升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能力及主人翁意识,“小院”已然成为居民协商议事的好去处。“燃气切改”、建设美丽院落、打造零废弃循环小院,这些重点难点的议题在“唠家常”中迎刃而解,充分发挥了“小院”作为“接诉即办”工作前哨的重要功能。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将为民所想与民之所需有效衔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四)内外兼修 小院迎来新变化

  硬件更新,在外功上完善空间场所。2022年街道对“小院议事厅”空间进行了2.0版的升级改造,优化了小院周边环境,重新设计了整体空间布局,增添了数字化设备、拓展了服务功能,“小院议事厅”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全方位提升。从最开始流动的“树下小板凳”到如今现代化的“议事暖空间”,“小院议事厅”的2.0升级改造给社区居民协商议事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场所,更好地激发了居民协商议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充分发挥“小院议事厅”龙头示范带动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软件提级,在内功上做好品牌建设。“议百姓关心事,筑社区智慧家”是“小院议事厅”成立十年以来苦修的内功。街道积极推进“议路同行,共享和谐——小院议事厅”品牌建设,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居民议事的组织章程、议事制度,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协商,议事队伍不断壮大,将共建、共治、共享向纵深推进。

  十余载勤耕不倦,“小院议事厅”的成长发展顺应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趋势,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路径和模式,时至今日,其内涵和外延仍在不断更新升级。未来“小院议事厅”将进一步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新模式,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做实社情民生,讲好前门故事,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小院议事厅”落地生根,开启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新征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