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城,无论你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公园、古建里,龙的形态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而这些“龙”元素的背后,除了与“龙”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龙潭公园内的大长长长长长龙
地坛公园里市民手中舞动的龙形彩绸
游园活动中孩子手中的龙形灯笼
新隆福人民市场的青龙海报
鼓楼东大街上商家张贴的萌龙窗花
簋街上的“红运”气球和龙图腾
在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东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与“龙”元素相关地名、文物、非遗技艺以及“龙年”限定文创产品等,介绍东城“龙”文化,营造龙年喜庆氛围。
龙潭街道
“龙”字头街道缘何而起
在农历龙年即将到来之际,龙潭街道开展了一场“迎春送福”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区文联、区书画研究会的书法家们挥毫泼墨,在一张张印有金龙纹样的红纸上,写下“福”字和寓意吉祥的话语,并把这份龙年第一“福”连同美好的祝愿,一起送到龙潭居民手中。居民李女士高兴地说:“我们街道名称里就有一个‘龙’字,今年对于我们龙潭人来说,是福气加倍的一年,大家都盼着龙年春节的到来呢!”
龙潭街道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护城河西岸、隔河与朝阳区相望。在龙潭地区,带“龙”字的不仅仅有龙潭街道这个名称,还有龙潭路、龙潭东路这样的“龙”字路,以及龙潭北里小区、龙腾阁等以“龙”字命名的居民区。为什么“龙”字在这里如此受欢迎?答案就在位于龙潭地区心脏位置的龙潭湖。
龙潭湖原为明代修建外城后留下的一片窑坑,西部为龙须沟污水排泄处。1952年整修成东、中、西3个人工湖,因与龙须沟成首尾之势,梁思成起名为“龙潭湖”。龙潭街道因地处龙潭湖畔而得名,辖区里的道路、小区,也因为毗邻龙潭湖或地处龙潭地区的缘故,多用“龙”字来命名。
近年来,龙潭街道秉承着龙的精神,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将一件件好事、实事办进居民心坎里;养老工作有声有色,让辖区退休居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深入推进疏整促行动,拆除违法建设万余平方米……
龙潭街道是东城区含“龙”量极高的地区,广大街道干部群众将继续发扬“龙马精神”,以实际行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公园寻龙
龙潭庙会与百姓同贺龙年
这几天,游客们纷纷发现龙潭公园门前已经搭建起庙会牌楼,大红灯笼也挂起来了!
走进公园,只见刚刚安装好的一条长达30米的巨龙卧于湖畔,吸引了不少市民拍照打卡。
“我就住在旁边小区,这个公园里边的龙元素可太多了。”76岁的市民周永福说,这里有龙潭、龙门、龙亭、龙吟阁、龙字石林、龙女牧羊和青石腾龙景区;还有好多种带有龙字名称的植物,像龙枣、龙柳、龙桑、龙爪槐等等,可以说是处处见龙。
“龙字石林是龙潭公园里的主要景点之一,堪称‘园中之园’。它位于公园东北之晚晴山,与龙吟阁相望,因在形态各异的峭石上刻有诸多龙字而得名。”龙潭公园管理处王娜介绍,石林从我国历代书法作品和文献中精选了一批龙字,已镌刻上石者200多个。所刻龙字,从搜集、放大到镌刻上石,皆请专家把关鉴定,巧匠精心雕镌,力求形态逼真,风骨依然。置身石林,俨若步入各体龙字之宝库,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傍晚时分从龙潭公园门口路过,只见红彤彤的灯笼墙一片节日气氛,顿时感觉整个街道都充满过年的气息。”家住左安漪园的刘飒对记者说,以前每逢龙潭庙会,一家人都会来逛一圈,吃各种小吃、零食,买上些喜欢的小物件,还有一些游戏项目比如套圈儿啊、投球啊,还会得到奖品,非常开心!“特别期待今年的庙会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金鱼池社区
昔日“龙须沟”焕新,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这几天,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正在筹备迎新春祥龙献瑞黏土手工活动,届时将邀请辖区居民用手中的黏土捏出龙的形象。
金鱼池最早形成于金代,早先叫鱼藻池。金、元、明、清数代直至民国时期,这里都是蓄养金鱼的地方。因为这里曾有许多手艺人以养金鱼为业,后来就称此地为金鱼池。新中国成立前,金鱼池一带日益衰败、破落,垂柳被伐,园亭颓废,污水流淌,变成了臭水坑。龙须沟是金鱼池南部的一条小水沟。1949年末,老舍从国外归来,次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并写下了话剧《龙须沟》的剧本。自此,龙须沟这个地方和这部话剧一起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金鱼池的变迁,也见证着首都的发展变化。旧社会,每逢大雨倾下,金鱼池便秽物横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金鱼池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造。2001年4月18日,伴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彻底改善金鱼池居民的居住条件,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金鱼池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一举拆除危旧楼58栋,涉及居民3000多户,仅用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型小区。
金鱼池社区放养金鱼。
当年的“龙须沟”变成了今日的金鱼池。如今,小区里楼宇成群、花香四季;金鱼池内水波荡漾、鱼儿满池。从2004年起,地区居民每年4月18日(第三次改造首批回迁之日)都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现金鱼池人欢乐祥和、邻里友善的精神风貌。每年举办一次的金鱼池回迁纪念活动,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进一步凝聚了居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青龙胡同
“腾笼换鸟”,建设科技回归都市新标杆
“一直知道东城区的青龙胡同是个有历史的胡同,但是没有来过。”市民孙成林说,朋友来了这边创业,说现在的青龙胡同成了文创企业集聚的全新时尚街区,那咱必须来逛逛啊。您别说,这一边是老北京胡同风貌,一边是二环路畔时尚现代的歌华大厦,古今融合的味道让人眼前一亮。
全长393米的青龙胡同位于北新桥街道西北部,在1947年时称作青龙庵,因胡同东部有一名为青龙庵的小庙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菜园子、北城根并入,改称青龙胡同。
以“科技回归都市,带动老城复兴”为理念,定位为街区更新视角下的老城复兴,青龙街区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程。2017年,北新桥街道启动“三大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对包括青龙胡同、藏经馆胡同在内的“柏林寺片区”进行集中整治。利用改造释放出的空间,以创新创意、艺术设计为核心,培育并引进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建设打造无围墙的文化创意园区,实现宜居、宜商、宜游的老城复兴。
开展胡同景观提升、公共空间改造、静态交通管理、架空线入地、卫生间改造“五大”工程,于2018年崭新亮相东入口、雍和广场、雍和花园、北入口等多个特色点位,恢复并保持胡同传统风貌肌理;引入国外生态环保技术理念,提升胡同公共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服务。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暨“创意点亮北京活动”开幕时,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正式开街。去年,作为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的重要举措,东城区硅巷建设在北二环青龙地块启动。未来,以青龙胡同、东直门交通枢纽为空间载体的“青龙”硅巷展示区,将通过政策引领、空间整合及产业重构形成“一巷多点”空间布局,为东城区硅巷建设“三步走”开好头。
龙行龘龘在东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