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锣鼓巷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来源:前线客户端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福祥社区辖南锣鼓巷地区雨儿、东不压桥、蓑衣、福祥、拐棒、安乐堂二条胡同等七条胡同。从2006年5月东不压桥胡同玉河改造拆迁,2006年9月雨儿胡同房屋微循环改造,2015年9月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的补葺整治,到2019年2月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福祥社区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面临着街区的房屋院落产权关系复杂,居民、商户、企业、单位等聚集于此,各方的利益诉求不一等社区治理的现实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祥社区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的殷切嘱托,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建强社区基层组织,突出政治引领功能
扩大组织覆盖,提升政治能力。通过扩大组织覆盖,严密组织体系,提升组织能力,全面加强党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区、街网格体系之下,不断加强社区网格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社区网格党支部班子,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网格治理有机融合。健全协调社区党建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党组织把社区内组织、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从单一行动扩展为整体联动,凸显区域化党建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发动院落产权单位积极开展调研摸底工作,为每户留住居民建立“一户一档”台账,详细记录每户的家庭情况,为社区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统筹辖区内各类党组织积极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实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主要职责。
建立“三带”机制,凝聚社区共识。第一,组织带组织。为了最大层面的动员社区内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福祥社区党组织成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把辖区内的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等组织列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成员,通过组织带组织的方式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第二,书记带党员。充分发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作用,以社区党支部书记带动普通党员,发挥政治引领作用。2018年9月,东城区在全区范围内成立31个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福祥社区李德青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社区党组书记工作室在党员中发挥着重要的传、帮、带作用,对年轻社区党员和工作者手把手传授经验,培养社区后备力量,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和引导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服务社区居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党员带群众。福祥社区持续深化“党组织建在支部上,党支部覆盖到胡同里,党员深入到院落中”的组织体系,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参与社区事务,通过党员干部带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改变了以往“上传下达”式的会议模式,发挥社区党委的“主心骨”“助推器”作用。
借助创新机制力量,实现治理力量下沉
抓载体。以“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12345接诉即办”“党员双报到”“周末卫生大扫除”等机制为载体,动员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第一,以“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12345接诉即办”创新机制为抓手,在社区广泛开展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工作,福祥社区在遵循接件流程的基础下,还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办结案工作标准,即为“六有”标准。答复公众、填写回复意见需按照“六有”的标准进行办理,即:有时间、有地点、有人员、有过程、有结果、有反馈。切实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到位,干一件、成一件,用实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应有所为。第二,以在职党员“社区双报到”为契机,发动街道机关、社区的党员干部以及驻区单位企业在职党员深入到胡同院落中,开展居民需求征集调研,形成公共服务需求清单;同时,发挥在职党员的优势,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第三,以“周末卫生大扫除”为抓手,帮助居民群众清理修缮整治后的院落环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抓实区域化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上的重要作用。
建平台。比如,建社区党建协调会。为解决单位自管产参与院落整治更新同步进行,福祥社区建立社区党建协调会,进一步强化与院落产权单位的党建联建,调动了单位产部门开展清理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团结各领域党组织为维护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同向出力。社区党建协调分会先后组织开展各类共建活动42次,协调产权单位对11个居民院落开展了卫生大扫除行动,拆除小煤棚、疏通消防通道、清理院内杂物。又如,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保障福祥社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有序推进,福祥社区党委与区司法局、区法院、街道司法所共同成立了“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社区党建协调会定期召开推进会,确定了信息共享、专案专办、定期会商和多元化解的工作机制。以创新“吹哨”的方式,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创新“四治融合”的模式,实现人民调解组织“自治”、人民调解员“德治”、律师与法官“法治”和各部门参与修缮整治“共治”的有机结合,建立项目推进中矛盾纠纷快速化解机制,及时破解社区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健全多元共治机制,引导居民共治善治
搭建公共空间讨论平台,培育居民自治能力。自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开展以来,福祥社区党委及时找准自身定位,转变工作思路,与第三方社会组织合作搭建公共空间讨论平台,积极动员辖区居民群众开展自治。围绕“雨儿胡同的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与公共空间愿景”和“雨儿胡同30号院公共服务空间有效利用”两个课题,先后16次召开公众参与讨论会,使居民参与有机融入在修缮整治工作之中,围绕传统文化挖掘、公共服务织补、邻里关系再造、院落环境自治自管等问题开展协商讨论,集思广益、建言献策,通过参与、讨论,达成共识形成项目,制定行动方案,成立行动小组,使公众参与街区更新、治理成为常态。
实体化“共生院”,打造“五大主题空间”。福祥社区雨儿胡同综合整治过程中,福祥社区围绕“共生院”建设,打造了五大主题空间。具体为“值年小站”“槐香客厅”“议商暖阁”“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个功能屋,在空间使用上坚持一室多用理念,一间屋子明确一个主题,承载多项内容。“议商暖阁”是各类议事协商会议空间,开展居民议事会、居民调解会议室等活动,该空间为五个空间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值年小站”取实惠普惠之意,旨在让各类便民互助类普惠服务落地,提供便民缝剪修预约服务、为民百宝箱(工具房)服务等便民项目。“槐香客厅”是各类邻里关系融合类活动汇聚空间,举行居民会客厅、邻里美食节(厨艺交流)等各类茶话交流活动。“文馨书馆”是面向特定人群的温馨服务空间,进行未成年人寒暑假实践活动、假期托管班、心理疏导等活动。“琢玉学堂”为社区公益达人和社区组织提供培力增能的空间,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依托小院垃圾分类管理员队伍)、社区组织培力工作坊等联合社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发挥社区自治自管特点。“共生院”五大主题空间不仅是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同时也是社区服务的载体阵地和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还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起航之地、区域单位的共同家园。
征集社区“金点子”,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为了有效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社区党委于2019年7月,联手第三方社会组织发起了社区“金点子”项目征集大赛,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征集公益服务项目的金点子,培育成立了居民议事厅、小院理事会、便民百宝箱、老街坊胡同导览队、小院垃圾分类管理员、少年自治会等6支社区社会组织。本着“小空间”带动“大集聚”,“小平台”激发“大创新”,“小载体”提供“大服务”的总体思路,根据各空间特点与各自治组织进行认领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成为凝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创新平台,进一步规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健全多元参与平台载体、完善社区议事协商机制。
贯穿一个治理理念,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通过“入户访”“活动听”“线上收”的方式,畅通全方位、常态化的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入户访”,坚持分片包户和民情日记制度,对于一般人群实行普遍走访,实现年度全覆盖,对于重点人群实行深度走访,及时掌握情况。“活动听”,通过组织开展居民协商式议事、“开放空间”讨论、社情民意征询会等活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线上收”,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公众表达渠道。
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一户一档、一院(楼)一册”动态管理,做到“四清”,即家庭基本情况清、流动人口分布清、重点群体状况清、矛盾苗头隐患清。如为解决雨儿胡同实现不停车后居民的停车难问题,研究制定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协商南锣南口地上停车场和玉河地下车库低于市场价格供居民使用,并委托物业公司购买了两辆电瓶车解决居民突发应急问题。再如协调房管部门就修缮改造过程中拆除的电暖气、有保存价值的老砖老料老构件等物品制定修建标准和复原办法。针对居民反映突出的设立老年餐桌问题,召开专题会,确定服务方企业,并在服务具体内容、价格和方式上努力实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对接。
推行“全员全科社工”计划。福祥社区党委以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实践“全科社工、全能服务”模式,实施“全员全科社工”培训计划,强化全科社工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开设社区服务站全科服务窗口,逐步实现由“坐等服务”向“主动服务”、由“轮流值守”向“专人受理”、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社区服务方式转变。(作者 徐珊珊,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社区建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