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不隔爱 集中隔离点彰显“东城温度”

日期:2020-07-03 14:37    来源:东城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人民网讯 目前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仍处在紧要关头,东城区慎始如终,毫不松懈。从一开始挨家挨户的社区排查、人数庞大的核酸检测,到后来集中隔离点的相继启用,东城区的白衣天使、社区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东城速度”,用温暖的笑容、挥洒的汗水彰显“东城温度”。


爱心驿站建起“1+1+1”微信群


“感谢所有人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谢谢你们!我在隔离中一定好好配合街道的工作,锻炼身体,抗疫成功!“这是入住东城区爱心驿站的齐女士在朋友圈中的点滴记录。齐女士是6月17日接到疾控中心电话并入住的,一开始心中难免有些焦虑。


作为东城区的两个集中隔离点之一,爱心驿站坚持隔离不隔爱,强化沟通机制,尽最大可能关心每一位入住人员的心理健康。为了缓解齐女士的紧张情绪,爱心驿站工作人员建立“1+1+1”微信群,由一名天坛街道干部和一名医护人员通过微信群聊的方式随时关注着她的状态,并多次为她答疑解惑、疏解情绪。在入住3天后,齐女士渐渐放松了心情。


6月17日接到通知要成立东城区爱心驿站,天坛街道迅速成立了爱心驿站临时党支部。从启动场地布置,到具备接收能力,爱心驿站党支部紧急动员、连续作战,改造集中隔离点,开通新的污染区通道,前后只用了半天时间。


担任爱心驿站现场指挥的天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奇,自爱心驿站筹备开始就日夜坚守在岗,已经许多天没回过家了。而家里是年迈的父母,忙碌的妻子以及一双儿女,女儿刚刚6个月大。同他一样的还有爱心驿站的所有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时刻保持作战状态,全天候周而复始。疫情当前,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将当前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爱心驿站的每一项工作当中。


为了完善工作流程,加强制度保障,工作组成员按照现有布局将驿站内部划分为污染区(隔离区)、缓冲区和清洁区(安全区)。污染区由专业消杀公司按照要求每天进行不少于四次消杀,每个进出口都有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防止人员误入。清洁区则由酒店工作人员在驻点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时定点消杀。


同时,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快速掌握隔离人员情况,大家还集思广益制作了一个入住人员信息的展板,展板详细记录了入住人员的姓名、所属街道、结束观察时间等信息。负责驿站管控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实时更新展板上的人员信息,一人一档,确保“情况清,底数明”。“这个展板是我们根据工作开展情况精心制作出来的,我们叫它叫做‘彩虹图’。每一种纸条的颜色代表一个单位,一张纸条上有14个格子,代表需要隔离14天,数字代表天数。住一天就在数字上画个勾,勾画满了就表示能解除隔离。”李奇向记者介绍道。


90后姑娘彰显“东城温度”


“您别着急,我来想办法,一定解决您的问题。”


120刚刚送来隔离点的这对老夫妻已经77岁了,爷爷因为有脑血栓后遗症腿脚不便,奶奶的眼睛也不太好。前来负责接待的是永外社卫中心的任爽,有过隔离点工作经验的她考虑到两位老人的不便之处,决定让两位老人穿上防护服,由她和同事陈梦雅陪同坐电梯上楼,然后再由她们对电梯环境进行消杀后步行返回,同时安排两个老人在一起隔离,方便生活上互相照顾。


6月12日,永外社卫中心接到抽调人员支援集中隔离点的指令后,便选派了中心的两名90后姑娘——任爽和陈梦雅进驻,负责隔离点的接待、流调、监测体温等医护工作。陈梦雅是一名流行病学硕士,她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原有的密接人员进入、解除流程以及发热病人的处理流程基础上,参考隔离点的具体布局,组织工作人员对流程细节进行了更贴合实际情况的修改。


按照隔离点的要求,将密接人员送至房间的过程中不能乘坐电梯。炎热的夏天,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两名姑娘将一位又一位的密接人员步行送至房间,再返回对环境进行消杀。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脱下防护服,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沉重的双腿也像灌了铅一般,但在她们眼中,却始终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作为永外社卫中心疫情小组的成员,陈梦雅主动承担起隔离点人员的解除隔离工作。有一次,由于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及时出来,造成一名密接人员不能在当晚零点准时解除隔离,对方的情绪有些激动。陈梦雅一直耐心地和对方沟通解除隔离的流程,并且陪他一起等待疾控中心的核酸结果。终于在凌晨一点钟,核酸结果出来并显示正常,陈梦雅第一时间为对方办理了解除隔离的相关手续。


将密接人员安全接进房间,安心送出隔离点,是职责所在,也是“东城温度”的彰显。(池梦蕊、高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