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拍一拍”你身边的模范党员和东城社工

日期:2020-07-01 14:16    来源:东城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北京青年报讯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们见证很多默默奉献、不辞辛劳的东城社工,是什么支撑他们成为“逆行者”、“敲门人”、“追光者”?是信仰。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9华诞之际,请“拍一拍”你身边先锋模范的共产党员、东城社工。

信仰是集结号 铮铮誓言,身体力行

这几日,去过新发地的居民陆续解除居家隔离,天坛街道金台社区苏良请他们来到社区签订承诺书,帮他们变更健康宝上的信息。在此之前,他要带居家观察的居民做二次核酸检测,并逐个排查和确认,他们没有去过新发地牛羊肉综合大楼。

疫情期间,东城区火线入党22人,苏良是其中之一。

今年2月27日,苏良增添一个新的身份,中共预备党员,这一天对他来讲,意义非凡。

他在请愿书上写到,“我是社区工作人员,我必须守护好社区的安全大门。只要疫情还在继续,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

时间回到今年年初,1月29日经过东城区疾控中心确认,苏良所在的社区有一位返京登记的居民为密切接触者。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想到家中尚未成年的一双儿女,想到家中多病的父母,甚至有些恐惧和担心。”苏良回忆说,他转念一想,这是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冲在前面。

带上一次性口罩,穿上一次性雨衣,带上体温计等所需物资,苏良来到了密接者人员家中。在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14天里,苏良多次上门观察,每日一次电话沟通、两次询问体温,随时帮助这位密接人员接收外卖快递,并代买代送生活必需品。

生活上的照顾,心灵上的慰藉。等到隔离期满,苏良和这位密接人员成为了朋友,这就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服务与关照。

3月中旬,金台社区需接收两位从境外返京的海外留学生,他们经检查转运到达社区已经是次日凌晨,苏良一直等着他们,协助他们填写居家隔离告知书,为他们张贴居家观察服务卡。

等到安装电子门磁贴后,天已经亮了。

一宿没睡的苏良,回到家里,女儿睡眼惺忪地问:“爸爸,你这是刚回来吗?为什么我总是见不到你?你能多陪陪我吗?”此时的苏良满脸疲惫、竟无言以对。

六个月过去了,苏良在社区防疫一线,一天都没有耽搁,在他看来,疫情是一场大考,他身体力行、践行誓言。

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56人在上一线前递交入党申请书,370人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提交入党申请书,99名入党申请人表现优异在一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近950名积极分子在一线积极发挥作用,东城区卫生系统、公安系统、街道社区等单位,有22名同志表现突出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信仰是出征令 居民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她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居民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她是朝内头条社区党委书记、共产党员姜靓。

姜靓有一个好帮手,朝内头条社区副主任、共产党员郑秋霞。

前几日,郑秋霞总是守在管片楼院门口,给居民发放门禁卡,疫情防控他们从来没有片刻放松过,对于“三无”小区,他们特意安装了门禁,居民刷卡出入,安全高效。

就在郑秋霞发卡时,有一个居民拉着一个小推车过来,从布袋子里面拿出一个大西瓜,“你们太辛苦了!天怪热的,给你们解解暑!”郑秋霞和值班的社工再三推辞,居民还是坚持一定要留下这个西瓜。

姜靓和郑秋霞一直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

姜靓的神经总是绷紧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随时盯着手机上的防控指令及疫情权威信息。

她带领社区工作者们挨家挨户摸排登记,耐心为居民讲解防控知识,每到一户,都叮嘱居民要少出门,注意做好防护。她还通过发送微信、打电话、发放宣传单等各种方式,确保不漏一户。

作为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姜靓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工作面前,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我们社工是为居民服务的,居民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疫情当前,我们就该守好社区的门,让居民放心。”姜靓说。

朝内头条社区无物业、无安保、开放式的“三无”小区较多,这是摆在社区的一个大难题。面对来势汹涌的疫情,姜靓充分发挥责任区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采用群防群治的方式,组织动员下沉干部、社工、居民志愿者、在职党员及保安力量,联合派出所包片民警,排出二十四小时值班表,确保小区的封闭式管理,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

“三无”小区管理难度很大。在值守过程中,姜靓身先士卒,经常坚持全天值守。每位志愿者平均都要值守6-7个小时。

对姜靓来说,管理社区就如同是管理自己的家,她就像是一个大管家,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才能关注到自己。她说:“作为社区的党委书记,我应该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守好社区,看好我们的家。”

与姜靓一样,田文伟是东总布社区的“大管家”,有着10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前几日,田文伟连夜通知辖区单位要进行全面消杀,凌晨通知,次日五点就到了单位,接着挨个核实,并实地查看消杀情况。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刻都不敢懈怠。

面对需要居家观察的居民,“有事,您说话”田文伟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他看来,服务居民的关键,是和居民“聊好了”,这样人与人的距离就能拉进了,工作起来,配合度自然就高了。

小到居民手机软件出了问题,大到巡查辖区单位防疫情况,居民和辖区单位有事情,总想着找田书记。

居民来到社区,经常会碰到对口工作的负责人不在现场,为了不让居民白跑一趟,田文伟在社区推行A/B角的工作机制,保证一人不在其他人随时顶上的工作模式。

从除夕至今,田文伟坚守在社区的疫情服务岗位上,挨家挨户的走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安排,一刻不停的奔波在社区防疫一线。

信仰是誓言书 把每一个小事做好,就能做成一件大事

“家在附近住的社工们,来单位,咱们商量一个大事。” 6月的一个晚上,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交东社区的杨春茹书记在群里发消息。

杨春茹叨念的“大事”,是第二天组织辖区居民做核酸检测。场地、流程、资料留存、安全保障......经过1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杨春茹和5名交东社工,做好了初步分工和材料准备工作。

按照“扩大检测范围,切实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要求,当晚,社区通过每一个楼门微信群进行全覆盖通知。

交东社区有一个荷园,是居民消暑纳凉的小花园。第二天6:30交东社工提前到岗,在小花园南北走向步道上制作一米线,在不远处的健身器材附近码放桌椅、安装遮凉棚。

避免人员聚集,是杨春茹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分流。

杨春茹将登记处和采样点分开。该社区有0.27平方公里,常住户8000余人,分为四个网格。在每个网格设置一个登记点,核对人员信息、发放采样编号、开展身份登记。

一张条形桌,71岁的董秀琴负责核对身份信息、登记填表,69岁的王爱莲负责发粉色的编号牌,每10个人为一组,每一组都一个负责人,凑够10个人就到采样点采样。

王爱莲自己还有一个“小账本”,哪个号码发给了哪个人,她自己留了一份底账,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做到现场井然有序,是杨春茹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分区。

在荷园这个采样点,杨春茹将入口处设置为等候区,每个网格10人一组,一字排队等候;点完人数后,进入排队区,每隔米有一条黄线;采样区按照单双数进行分布,工作人员统一调配人数;出场区,采样完成,在荷园外侧步道两侧,有序离场。

在采样点,杨春茹采用的是社工负责制,每组负责人带着居民来到采样点,在等候区,社工负责核准人数,由社工带着居民在排队区等候,10人一组的登记表会在此复印一份,原底给医院,复印版给社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当天10点,北京市第六医院开始采样检测。

采样区共设立18处采样工作台,由专人根据现场空余情况统筹安排。每个工作台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是交东社工负责登记、二次核实居民信息、贴检验码,另一位是医护人员负责采集咽拭子。

当时,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对于棉签放入咽部非常不适,杨春茹看到后,赶忙安慰小男孩,“宝贝儿,会有一点点不适,我相信你是男子汉,很勇敢!”采样人员快速用棉棒取出咽拭子,放入瓶中做好密闭再装进塑料袋。“谢谢你们!”孩子妈妈在一旁表示感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通讯员 洪珊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