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起,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忠实里社区发起“盯桶”行动,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们轮流在桶站盯守,协助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定向投放。“盯桶”效果如何?近日,记者随机探访发现,不论有没有人盯守,忠实里的居民们大多都能自觉分类:不混入塑料袋、纸团等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桶“实副其名”。
下午三点多,正是垃圾分类指导员不在岗时段,记者来到忠实里社区西区3号楼。掀开大门口标有厨余垃圾的绿色桶箱,探头一瞧:鸡蛋壳、白菜叶、荔枝皮、茄子皮、香蕉皮、半截吃剩下的黄瓜等厨余垃圾堆了小半桶,而里面塑料袋、纸团等可回收、有害、其他垃圾遍寻不着。掀开其他颜色的垃圾桶瞧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各归其位。
在忠实里社区南街1号垃圾倾倒点,恰逢几位居民前来倒垃圾。将黑色垃圾袋打开,将里面的土豆皮、西瓜皮、青笋叶等一股脑投进厨余垃圾桶,这位阿姨又将黑色垃圾袋和手里的废塑料包装一起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之后的几位居民也大都如此,遇见拿不准的垃圾还互相问问,确定分类准确。
光这一处这样吗?记者随机在社区转了四五个桶站,除了一个厨余垃圾桶里混合着撕烂的粉色垃圾袋,其他厨余垃圾全部“实副其名”。
忠实里分类垃圾桶箱能经得住“随机考验”,有赖于社工、居民志愿者和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
忠实里社区是东城区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从2018年6月至今,社区通过各种方面动员和培养居民践行源头减量、做好分类,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不少忠实里居民们的生活习惯。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社区居民们纷纷自觉行动起来。为了增加准投率,社区还发起“盯桶”行动,在早晚上班高峰时段,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协助居民搞好分类。“经过两周多的指导和监督,日常生活垃圾怎么分,大家心理基本都有数了,准投率提高了,有没有人盯守都一样。”忠实里社区社工李琳说。
“通过逐步的规范引导,帮助居民习惯养成,这是垃圾分类的自然推行过程。不需要监督、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做好垃圾分类就是从你、我开始,只要大家都主动自觉了,就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减负了。”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李瑶 洪珊)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