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讯 “我是西利社区的党员”、“我是西利社区小巷管家”、“我是社区合唱队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利社区防疫志愿者。面对疫情,他们拧成一股绳,纷纷参与社区防疫行动,成为这片土地坚实的捍卫者。
赵洁:下班到岗位,值守从未落空
下午六点,是许多人下班放松的时间,而西利社区的赵洁却要从公司马不停蹄地赶往社区值守点位,傍晚的余晖下,他连身上的工作服都来不及回家更换,就已经接过别人递来的测温计。
“家里只有我跟孩子两个人,报名防疫值守前,我把孩子送到父母家照顾,一周只能见一次面。”从正月初五到现在,社区安排的岗点班次赵洁从来没有落下过一次。3月份赵洁所在的物业公司复工了,他又跟社区协调把值守班次调到傍晚。“我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就得站出来,这是我应该做的。”赵洁说道。
焦玉玺:发挥余热不松劲,严格守好防疫门
“西唐街西口有个倔老头儿,值守很严格,简直连苍蝇都飞不进去……”疫情发生后,焦玉玺成为西利社区第一批报名的防疫志愿者,65岁的他每周有四五天都在值守,始终严格执行各项检查措施,不放过任何隐患。
焦玉玺还是地区第一批“金牌小巷管家”,上屋顶给养老驿站扫树叶,下雨天帮大家修房顶,胡同里有几户居民家中下水管道堵塞,他二话不说立马协调解决……“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我会尽职尽责做好防疫值守和小巷管家工作,把最后这点余热贡献给党和人民。”焦玉玺说道。
刘平:疫情面前,社区为我,我为社区
作为西利社区新上任的小巷管家,疫情出现后,刘平就主动向社区申请:“有任何需要我的,我责无旁贷。”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她就戴上红袖标走上值守岗点。
除此之外,刘平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忙于防疫,她不得不把孩子托给家人照顾。“这段时间不常在家,我的大女儿已经是个小家长啦。”她欣慰地说道,“防疫初期物资紧缺,社区居民给我们捐赠口罩,提供夜间照明,我们特别感动。疫情之间,所有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这是我应该做的。”刘平说道。
王锦元:防疫值守不怕累,坚持奉献显党性
灰蒙蒙的大风天里,已经63岁的老党员王锦元依旧坚守在石板胡同北口的值守点位。“请您出示出入证,给您测下体温。”面对过往行人,王锦元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偶尔碰到不配合的情况他也会耐心劝说,缓解矛盾。
王锦元的爱人身体不好,每次值守结束后他要赶忙回到家中照顾生病的老伴。“我现在退休了,除了照顾爱人,我也想为咱们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崔艳萍:不论多大岁数,主动值守责无旁贷
“您需要扫一下行程码和健康码,并登记一下信息。”这天下午,石板胡同口来了一位骑摩托车搬家的租户,正在值守的崔艳萍耐心上前询问他的情况,并做好详细的登记。类似这样的情形,每天要在岗点上演很多次。
“我在电视和手机里的新闻了解到疫情情况,就主动跟社区报了名。”61岁的西利社区居民崔艳萍是社区合唱队和朗诵队的成员,经常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报名之前我没想别的,面对疫情,不管多大岁数,我们都责无旁贷。”
张翠萍:防疫值守和宣传,“小红帽”天天见
她经常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个子不高,却是石板胡同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疫情出现后,她主动报名参与社区防疫值守,查出入证、测温、登记,每一项步骤她都严格落实,用瘦小的身体牢牢守住社区防疫的大门。这就是西利社区居民张翠萍。
“咱们的社工是最辛苦的,不管刮风下雨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张翠萍说道,“除了日常值守,平时我也会在微信群里给身边人分享一些科学的防疫知识,带动大家共同抗疫。”
“我们社区有50人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29岁。他们主要负责在卡点值守,因为都是老住户对邻居街坊都很熟,所以值班特别给力。这些志愿者不光检查出入证、测量体温,还帮忙宣传防疫知识,遇到眼生的及时给我们打电话,给我们帮了不少忙,特别感谢我们的居民,没有他们,我都不知道怎么坚持到现在。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我们居委会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西利社区党委书记高红亮颇有感触地说道。(池梦蕊、高星)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