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路街道接诉即办相关案例入选“微改革、微创新”典型案例。一是以党建引领,探索“文化+治理”模式,画出接诉即办同心圆。深化“网格管理”,创新基层治理矩阵模式。将辖区8个社区划分为 27 个矩阵,全体机关干部下沉到矩阵,设立矩阵支部书记、矩阵长。在矩阵这个最小单元,让党员干部沉下来、党员身份亮出来,全面掌握人、地、事、物、情,打通各小区、各片区“微循环”。依托“红砖阵地”党群服务中心,持续为地区新业态就业群体从业人员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成立街道美团雷锋志愿服务队,引导兼职当好“网格助理员”;弘扬雷锋精神,开设“雷锋讲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奥运冠军、航天专家、雷锋班长、街道班子成员等各界学雷锋代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每周一讲的形式推动雷锋精神进机关、进楼宇、进学校、进小区,并通过学分制鼓励地区干部群众积极转化学习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72讲,线上线下参与人数逾7万人。开展“雷锋物业”创建活动,试行向物业派单机制,将热线办理纳入物业考核。设置雷锋志愿服务岗、学雷锋先锋岗,推动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以精神文化引领地区发展。二是从诉求出发,发挥“热线+平台”作用,下好主动治理先手棋。建立“干群连心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并公布三条“干群连心线”,街道值班室、8个社区以及综合行政执法队,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并广泛制作安装、发放公告牌、便民联系卡,确保居民能够第一时间直接联系街道社区,促进热线案件“减量”。坚持“开门办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和“见人见事见面,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方法,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开门办公、主动服务,各科室、各社区随时热情接待群众上门。建设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合署办公,做到群众反映问题有场所、有渠道、有接待,实现问题矛盾的就地化解;用好汇聚平台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掌握社区人、地、物、单位、车辆、宠物等信息,建立“小区—片区—矩阵—社区—街道”五级循环体系,矛盾隐患及时发现、分级处置,精准服务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群体和辖区单位,把问题矛盾化解在早、在小、在基层,有效解决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的应用难题;做好主动治理精细服务。聚焦“源头”治理,坚持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针对可能出现的高频高发问题,加强分析研判,举一反三,以解决一个诉求为切入点,带动一类诉求的打包解决,推动“被动等靠”向“主动治理”转变。梳理重复高发、历史遗留类诉求,明确处级干部包案,每周召开专题会,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全员办件的工作局面,发扬钉钉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努力把每一个诉求办成满意、满分。三是向统筹求解,用好“三级吹哨”机制,打好多元共治组合拳。针对涉及多部门、街道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由街道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进行调度。比如,针对群众反映的法华南里小区停车资源紧张的难题,街道吹哨区城管委、交通支队、城管执法局等单位,制定停车管理方案,重新施划停车位、协调错峰停车等,最终小区取消固定停车位,拆除地桩地锁,解决了法华南里小区居民停车困扰;社区吹响排忧解难哨,解决潜在问题挑战。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社区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由社区将排查情况报至街道相关部门进行处置。例如,每年汛期,房屋漏雨、地面塌陷、墙体开裂各种疑难杂症纷纷涌来,各社区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力量,先后解决墙体开裂、积水、漏雨难题,帮助居民顺利度汛;居民吹响共治共享哨,解决社区自治难题。针对群众关切、居民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把对象变成队伍、难点变亮点。在四块玉社区试点开展微治理,运用“五民工作法”,由社区居民共同商议、打造“邻里共享家”,培育出“共享自治管理小组”,自行协商解决小区内楼道环境卫生、停车等公共事务,用“微治”推动社区“善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