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城,城市更新项目既留存了城市记忆,又为老城注入可持续的创新活力,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百年院落如何变身文化金融产业园?今天小东带你走进首开首院,见证艺术与科技的有机融合。

景山三眼井启动区平房院落及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项目近日获评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记者走进位于沙滩后街22号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探访这座曾历经元代皇城、北大校舍、首开总部变迁的院落,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成为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共生的典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处都藏着“老建筑”与“新生活”的对话。
迈入园区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美术馆文创·艺树空间。展架上,既有中国美术馆藏画样稿精品展的经典复刻,也有融入胡同元素的文创手作。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中国美术馆首次将艺术搬进社区,“以前看名画要去美术馆,现在在园区里就能近距离感受,还能把‘艺术’带回家。”正在挑选文创的市民李女士说,这种艺术下沉让老城多了份文化暖意。


继续往前走,8号楼的首开书院·景山书社令人驻足。15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原木色书架整齐排列着近2000册书籍,涵盖北京历史、北大校史等类别,墙上的沙盘模型复原了1946年国立北京大学校舍布局——沈从文伏案写作、贺麟探讨哲学的场景。通往二楼的台阶被设计成“知识的阶梯”,二楼半封闭会议空间的汉白玉墙壁上,雕刻着北京中轴线建筑,未来这里将定期举办“聚首沙龙”,让学者、居民、游客在此对话。


9号楼的开心麻花景山剧场由旧办公空间改造,保留了老建筑的木质梁架,却配上了现代声光电设备。而在1号楼的南方传媒北京中心会客厅,落地窗外是青砖灰瓦的胡同肌理,室内则是文化金融企业的现代办公场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此格外和谐。
园区空地中央,见证了百年沧桑的国槐巍然矗立。如今,围绕它打造的“大树艺术中心”,成了园区的精神地标。闲暇时光,不少居民和园区白领坐在槐树下,或聊天或看书,老院落的烟火气与新空间的文艺感交融得恰到好处。

从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离开,步行前往景山三眼井启动区井空间及胡同美术馆,沿途经过北大二院旧址等Citywalk热门景点。景山三眼井启动区保留了胡同的历史肌理,同时为其注入了当代艺术的生命力。作为皇城景山街区三眼井启动区亮相的首张“文化名片”,胡同美术馆通过修复街巷风貌、活化胡同空间、融合当代艺术、重塑社区活力,打造北京独有的胡同艺术公共空间,探索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共融共生的城市更新路径。


景山AI食堂作为皇城景山“智慧街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和职工提供高效餐饮服务,其数字化烹饪技术能够精准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餐饮需求,目前进入试运行阶段。食堂由首开首院金融产业园依托周边共生院落空间打造,核心烹饪环节由AI炒菜机完成。

工作人员介绍,食材投放精度可达克级,能有效避免人工烹饪的口味波动,确保每道菜品口感稳定。目前食堂每餐提供8个菜品、2种主食及免费汤品,后台AI系统已研发超300道适配菜品,可实现菜谱定期更新,解决传统食堂菜品单一问题。在取餐环节,智能餐台具备自动称重计价功能,同时能实时估算餐食热量,并通过手机App同步至用餐者。“我们能在手机上看到个人营养记录与饮食偏好分析。”在园区工作的张先生说。这个充满科技感的食堂,将为周边居民解决就餐问题,也为上班族提供了便捷,让“科技赋能民生”不再是口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