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不只是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它是城市跳动的脉络,也是时光的通道。在东城,地铁线路交错纵横,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前沿的现代科技、更新的城市布局、新型的消费场景,都在这一条条线路中碰撞、交融。从建国门站里的文艺壁画到北新桥站外的美食云集,从南锣鼓巷站内的老北京人物剪影到崇文门站外的商圈业态,穿过人潮涌动的站厅,每一站都是一扇窗,窗外是流动的东城故事。为了深入探寻东城地铁站台内外的魅力,东城融媒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开设“站里站外——地铁经纬看东城”专栏,今天推出第五期《沿着7号线逛东城,解锁藏在一蔬一饭、一步一景里的“小确幸”→》。
暮秋时节,北京天气渐寒,而在北京地铁7号线(以下简称7号线)东城段的磁器口站、桥湾站、广渠门内站,站里站外却升腾着浓浓“烟火气”,将老北京的市井温情、文化底蕴与现代便利揉进日常。从站厅里的彩绘墙到出站后的胡同街巷,桥湾的流水、磁器口的菜场、广渠门内的餐饮小店,每一处都藏着东城的鲜活气息。
桥湾站
流水穿巷处 老社区藏着新诗意
走进桥湾站厅,最先抓住视线的是那面《颜料演绎历史》文化墙。以前门三里河历史悠久的晋商颜料会馆为创作底色,鲜艳的古建彩绘在现代金属烤漆工艺的勾勒下,错落有致地铺展在墙面,折射出当年晋商文化在北京留下的发展历程。

从桥湾站C口出站,向东步行至祈年大街往南走550米,就能抵达天坛公园北门。站内新增外卡刷卡功能,外国游客拿着VISA或JCB卡轻轻一刷就能通行。而对当地居民来说,桥湾站的吸引力不在于通往天坛公园的便捷,是在出站后那片藏着流水与胡同的天地。
从桥湾站B口出站,沿着街边向西走百余米,拐进草厂三条来到三里河公园,流水潺潺绕着青石板路,岸边芦苇摇晃,鱼儿在水面划出细碎波纹,眼前瞬间换了一幅景象。


上午10点的三里河公园,时光被按下慢放键。几位老人坐在河边长椅上,话里话外是几十年的街坊情谊。住在草厂社区的张大爷守在岸边看鸭子嬉戏,语气里满是感慨,“改造后挖了水道,种了花草,现在天天来遛弯,比逛公园还舒服。”
这里的“水穿街巷”不是新建的景观,而是“找回的记忆”。曾经的三里河区域,是老北京的“水巷”,后来随着城市发展渐渐被遗忘,直到改造时,施工队重新挖出了旧时的河道,种上垂柳,摆上石桥,让流水重新穿巷而过。
如今,三里河公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始终不变的是那份“有人气儿”的热闹。早上是遛弯的老人、晨跑的年轻人,中午是带孩子晒太阳的家长,傍晚是下班回来散步的上班族,还有许多扛着相机的游客,想把这份惬意装进镜头里。

VOYAGE COFFEE坐落在河边,店里的装修简约,木质的桌椅、白色的墙面、满墙的书籍……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把桌面晒得暖暖的。随着天气渐凉,户外座位稍显冷清,但店里坐满了人,有的对着电脑敲键盘,有的和朋友轻声聊天,还有的捧着咖啡,看着窗外的景色。“我在附近的公司上班,午休时常来这里坐会儿。”正在喝拿铁的陈女士说,这家店的咖啡口感很细腻,店员也很亲切,看着窗外的景色,感觉一天都能充满活力。


往草厂社区走,胡同的烟火气就更浓了。这些年,老城改造让老胡同焕发新活力。草厂胡同通过“地下手术”,实现了雨污分流和架空线入地,胡同景观大幅提升。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小院议事厅”。小到居民院子里晾晒,大到场地规划、厕所改造,只要关乎邻里生活的,都可以到“小院议事厅”议一议,提升了居民凝聚力,增强了居民幸福感。

磁器口站
菜市场里的热闹 藏着最浓的民生味
从磁器口站G口步行10多分钟,便能来到藏着浓浓民生味的特吉特菜市场。这家坐落于东壁街6号的菜市场,是陪伴周边居民多年的“生活补给站”,历经改建后仍保留着老北京早市的鲜活底色,每天6点至14点的营业时间里,总能用最实在的烟火气唤醒东城的活力。

还没到市场门口,“新鲜蔬菜3元一把”“刚出锅的菜团子”吆喝声不绝于耳。特吉特菜市场的大门挂着蓝底黄字的招牌,走进去,热闹的气氛瞬间裹住人。这里的摊位品类堪称齐全,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蔬菜水果、现宰现卖的鲜肉禽蛋,到酱货卤味、主食小吃,甚至日用五金、布艺花卉等生活必需品都能找到,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蔬菜摊前,萝卜带着泥土,西红柿红得诱人,摊主张大姐正给一位阿姨装菜,“您要的油麦菜嫩得很,今天刚从大兴菜地运过来的。”阿姨笑着应:“经常买你家的菜,吃了很多年了。”另一个菌菇摊前,摊主将各色菌类摆好,“我们在市场扎根十几年了,主要经营特色蔬菜,受到了周边居民的欢迎。”


市场外侧的主食档口永远是人气焦点,现做现卖的网红菜团子拳头般大小且价格实惠,一个就足够顶饱;山东大煎饼的摊主手起铲落,摊制过程行云流水,香气能飘出半条街。临近中午,各种各样的主食摊前排起了队伍。“您好,我要一张大饼。”住在附近胡同的刘奶奶说,来市场买张烙饼回家做炒饼,还能刷老年卡,很方便。

回到磁器口站,站厅内的《红楼梦》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黛玉葬花的凄美、宝玉摔玉的任性、宝钗扑蝶的灵动,十个场景用细腻笔触还原,像两幅展开的古典画卷。站内的“爱心预约”服务更添温暖,一位带着婴儿车的妈妈刚走到服务台,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您预约的爱心引导,我带您过安检、换乘。”从7号线安检口到5号线换乘通道,工作人员一路帮忙,妈妈连声道谢:“带着孩子出门最怕麻烦,有这服务太安心了。”

广渠门站
一饭一菜 暖了上班族的胃与心
广渠门内站的站厅里,暖黄色的宫灯造型顶灯十分别致。站厅的设计紧扣“城南窗韵”的主题,仿佛把老北京的胡同搬进了地铁站。《胡同记忆》文化墙前,偶有路过的人们驻足观看:墙面上用石材马赛克拼成的版画里,老北京人在胡同里下棋、买糖画、磨剪刀,画面的色彩明快响亮,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就餐高峰期,位于广渠门内站D口附近的七鲜小厨长保大厦店则聚集了众多外卖骑手。作为七鲜小厨首店,在其店外就能看到厨房干净整洁的操作间,这也让厨房的整个操作流程透明化。走进门店,可以看到门店主要分为餐食制作以及取餐两个功能区,餐食制作区为透明厨房,还“标配”24小时后厨直播,可以实时看到专业厨师现炒现做的全过程,取餐区则分为外卖以及顾客自提。

“我每天提前在App上下单,下班直接过来取,不用等,特别方便。”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小张,是七鲜小厨的“常客”,他手里拿着刚取到的拌饭,打开盒子就能闻到香味,“牛肉很软,米饭也香,还有一份青菜和鸡蛋,营养也够。”小张说,他之前中午总纠结吃什么,要么外卖要等40多分钟,要么楼下的餐馆要排队,“自从发现了这家店,不再为午餐犯愁,价格实惠,有时候还会帮同事带一份,大家都说好吃。”
据了解,七鲜小厨长保大厦店上线首周,日均订单超1000单,3日复购率高出行业均值220%,“又好又便宜”定位获得了附近居民及上班族消费者的强力验证。

从广渠门内站B口出,网红鸡蛋灌饼店前经常排着长队。店主站在铁板前,手里的铲子上下翻飞,擀好的饼皮放到铁板上,不一会儿就鼓起一个大包。再用铲子在饼皮上戳个洞,麻利地灌进蛋液,然后翻面,刷上甜面酱、辣酱,夹上生菜、薄脆,最后卷起来,装进纸袋里,递给排在最前面的顾客:“小心烫,刚做好的,趁热吃。”
刚下班的小吴接过灌饼,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每天中午都想来一个,外酥里嫩,蛋液特别香,比外卖快多了。”小吴在附近的写字楼上班,“这家店营业到晚上10点,有时候加班,晚上也来买一个。”队伍中,聊天声与铁板滋滋的油声、鸡蛋的香味混在一起,成了午间诱人的烟火气。

沿着7号线东城段一路走来,桥湾的流水、磁器口的菜场、广渠门内的餐饮店,每一处都藏着“烟火气”的温度。这烟火气,是三里河老人的笑声,是菜市场摊主的吆喝,是餐饮店里的热乎饭菜;是站厅文化墙里的历史,是工作人员的笑容,是居民脸上的满足。

沿着7号线逛东城,逛的不是景点,是生活;感受的不是风景,是烟火。这里的每一站,都有不同的味道,却都指向同一个答案:最好的生活,就是藏在一蔬一饭、一步一景里的“小确幸”,是平凡日子里的踏实与温暖。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