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九天的“聚京彩·游会馆”——“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消费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泾县会馆的崭新亮相为起点,联动前门三里河周边的多家会馆空间,成功打造了一场融历史底蕴、地方风物与潮流玩法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的热情参与,更实现了客流同比增长60%,直接带动区域文化消费提升37.5%。活动通过对会馆活化利用模式的深度探索,焕发百年会馆群落的时代新活力,为“老会馆·新场景”的生动实践写下精彩注脚。
京地文化交流场景新亮相
百年会馆成“风物会客厅”
本次会馆文化消费周,让承载着乡情的各地会馆回归其作为文化交流的枢纽,成为连接北京与原发地文化的“风物会客厅”。
蕴藏皖南灵韵的泾县会馆正式开馆,系统性地呈现了“纸寿千年”的宣纸非遗技艺,让市民在京城即可体验“捞纸”的精妙工艺,成为安徽文化在北京的一张闪亮名片。
“荟·京地风物”板块汇聚了多地风物:韶州会馆奉上醇厚的红山银刀茶与精巧的非遗缠花,石埭会馆则带来清雅的黄精茶与九华山文创……这些来自广东韶关、安徽池州等地的特色物产,让会馆院落化身为一扇扇地方文化窗口,让市民游客在院落之间,畅享跨越千里的文化漫游。
在“演·京地和鸣”板块,古老的颜料会馆化身为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舞台。从联动古建艺术季的话剧《三昧》所带来的现代哲思,到特邀中国戏曲学院呈现的豫剧折子戏专场,高亢激越的唱腔响彻百年会馆;再到携手中国音乐学院奏响的国乐音乐会,《赛马》的万马奔腾之势回荡于雕梁画栋之间。一场场高水准的演出,让国乐艺术与百年古建激情碰撞。
会馆群落业态融合新活力
文化魅力释放区域消费新动能
本次消费周通过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为会馆群落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崭新动力。活动围绕文化内核,构建起“文化+”消费生态体系。在颜料会馆,精彩演出与餐饮服务巧妙结合,观众在观赏文化节目之余,还可品尝下午茶和美食,有效延伸了文化消费时段与体验链条。
“庭院微市集”作为特色文化消费场景,在具有历史底蕴的文物空间内,集中展售地方特产、非遗文创与博物馆衍生品,营造出小而美、沉浸式的消费氛围,精准对接了市民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临汾会馆等场所,也将文创产品销售与咖啡茶饮等休闲服务相结合,让历史文化以更日常、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现代消费场景,进一步拉近了传统与当代的距离。
这种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不仅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消费潜力,更促使前门会馆群落从单一的历史建筑保护单位,逐步转型为复合型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样本,为激发区域经济动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东城方案”。
城市文化探访新玩法
互动打卡解锁“沉浸式”游逛体验
新颖有趣的打卡互动则是本次会馆文化消费周的最大亮点。活动推出了一系列引导市民主动探索、深度参与的新玩法,累计吸引市民游客万余人次。
活动设计专属集章册,将泾县会馆、韶州会馆、石埭会馆、临汾会馆、颜料会馆和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6个点位串联成一条“文化寻宝路线”。市民游客按图索骥,每到一处便盖上专属印章,集齐集章册上的六个章,就可以兑换一套会馆定制明信片。这种充满仪式感和趣味性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使本次活动化身一场亲身参与、充满乐趣的城市文化探索之旅,完美诠释了“聚京彩·游会馆”的主题。
此外,在泾县会馆亲手体验宣纸制作,在颜料会馆欣赏“小而美”的演出,在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品一杯文创咖啡……这些可触摸、可品味、可体验的互动环节,让历史文化不再遥远,真正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中,创造了更具深度和温度的城市文化记忆。
本次活动获得众多主流媒体平台的广泛聚焦,媒体融合传播成效显著。《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等推出报道,北京卫视在新闻时段播出专题内容、生动展现活动亮点场景,北京新闻广播同步推出视频报道,微博、抖音、小红书及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的#聚京彩游会馆#等相关话题也持续发酵,累计阅读量突破千万。
@刘铮-行走的二次元、@大鼓楼、@小小小苔藓、@蒲蒲super等网络达人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探访介绍,全平台曝光量累计超800万次,迎来新一轮关注热潮。
未来,东城区将与各会馆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通过引入多元文化业态、策划优质文化内容,不断提升区域文化品质,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前门东区会馆群落也将在京地深层互动中迸发绚烂夺目的文化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