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东城融媒开设“十个怎么办”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十个方面,聚焦全会精神在东城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通过微观视角生动讲述改革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展现东城区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的精神面貌。今日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东城街巷院落落地生根》,从民生小事到发展大局,看东城民主闭环绘就幸福图景——
雨水敲打着窗棂,崇文门外街道崇文门西大街社区居民王阿姨坐在窗边,脸上满是安心——困扰她多年的屋顶漏雨问题,终于在区人大代表保然的持续跟进下彻底解决。“以前一到雨天就心慌,整夜盯着天花板怕漏水,现在终于能踏实睡个好觉了!”
王阿姨的感慨,就是东城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微观注脚。
区人大代表定期参加选民接待日活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链条”,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和各项工作“全覆盖”,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承载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功能,也肩负着探索基层民主实践创新的使命。从胡同里的屋顶修缮、停车秩序维护,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从文创园区的提质增效,到外卖行业的协同共治,东城区以“民意征集—决策制定—执行落实—监督反馈”的完整闭环,将民主从制度设计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治理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在东城的街巷院落中生根发芽,结出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丰硕果实。
民意闭环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
民主实践解民忧
“民主的起点,永远是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这是区人大代表保然连任多年的履职信条,也是东城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逻辑。在崇文门西大街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选民接待日里,居民们关于屋顶漏雨的“吐槽”,被保然代表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
群众的诉求就是“作战令”。放弃周末休息、带着笔记本和相机扎进社区深入调研后,保然代表梳理形成《关于优先解决崇西社区老旧楼房漏雨问题的建议》,送达崇文门外街道等相关单位。
区人大代表保然、蔡放倾听群众诉求。
群众的诉求不仅要“传达到”,更要“落实好”。“代表牵头、部门联动、多方协商”的方式,让这份带着“烟火气”的建议有了落地路径: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赴社区召开现场座谈会,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物业与居民代表围坐一堂,最终确定“应急维修保汛期+专项资金促改造”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崇西社区老旧居民楼漏雨问题。这样的决策过程,既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也尊重了群众的合理诉求,让民主协商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会前集中视察。
以民主闭环为居民办实事,这样的事例,在东城屡见不鲜。遍布街巷的人大代表“家站”(即“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便是收集民意的“第一线阵地”。位于美术馆后街40号的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是目前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街道级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前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体验的市民众多且频繁,更便于联组市、区代表进“家”与选民密切联系。景山街道进一步将“人大代表之家”扩充到这里。两个阵地以“1+1>2”的合力之势,与8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相辅相成,构建成地区全覆盖阵地体系,使人大代表“接地气”的广度和察民情的深度得到有效拓展。
景山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组织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 全民参与促文明”暨景山联组市、区人大代表就《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实施征求市民意见活动。
依托17个“人大代表之家”、11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东城区构建起“全域覆盖、就近联系”的民意网络:东华门街道“两周邻里行”中,代表定期走进胡同院落;前门街道“小院议事厅”里,居民随时围坐交流;龙潭街道“线上意见箱”,让上班族便捷反映诉求。仅2025年上半年,各级人大代表就通过“家站”收集民生意见建议数百条。从“养老就餐难”到“胡同停车乱”,从“充电桩不够”到“外卖快递小哥没地儿歇脚”,每一项诉求都转化为具体行动——针对群众反映的“养老就餐难”问题,东城区建成多处养老助餐点;针对“胡同停车乱”问题,街道联合居民制定“胡同停车公约”;针对“充电桩不够”问题,相关部门不断补齐硬件设施……每一项民生实事的落地,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效温度”。
从民意征集到决策制定、执行落实、监督反馈,一套环环相扣的民主闭环体系,生动诠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要有完整的制度程序,更要有完整的参与实践”的深刻内涵,让“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东城的街巷院落间成为常态。
全域赋能
从文化保护到经济发展
民主决策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人民民主不仅是政治参与,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议案办理、重点建议督办等机制,让民主实践既守护中轴线文化根脉,又激活城市更新活力,更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翻开2025年东城区人大代表议案与建议清单,“全方位”特征格外鲜明:截至目前,187件建议中,城建城管类占45.7%,聚焦老城风貌保护;教科文卫类占12.7%,涵盖中轴线传承;社会建设类、司法民宗类各占13.3%,关切养老与治理;财政经济类占11.2%,助力产业升级。从故宫以东的文化街区到龙潭湖畔的生态廊道,从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到文创园区提质,民主实践已融入区域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在文化保护领域,东城区将17件相关议案合并为“保护利用中轴线文化遗产,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议案,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进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正阳桥考古遗址方舱调研时,代表们不仅关注“镇水兽”文物保护,更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建议,努力探索将中轴线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会前集中视察。
在经济发展领域,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督办“促进城市更新,激发经济活力”建议,实地调研雪莲·亮点文创园、咏园·非遗文创园。针对“同质化发展”“企业留存难”等问题,组织代表与多部门现场会商,提出“一园一策”“从招商向产业运营转型”的思路,推动东城区出台《文创园区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为园区配备“服务管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咏园引入12家非遗工坊,雪莲·亮点文创园培育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园区企业留存率从65%提升至88%,民主建议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区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政协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共收到提案210件、审查立案182件,涉及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和法制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统战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区政协将“推动城市更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扎实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关于推动城市更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案》,从创新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加快平台建设、细化配套政策、密切央地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务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东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活动。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区政协召开“建言‘十五五’规划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会,形成立足东城实际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让协商民主成为区域发展的“智慧引擎”。
区政协委员开展会前集中视察。
多元共治
从行业治理到社区自治
民主实践聚合力
如何平衡外卖出餐节奏与配送时效?如何保障骑手安全与消费者体验?在簋街——北京极具辨识度的“美食名片”,一场特殊的协商会给出了答案。市区人社部门、属地街道、商家、外卖平台与骑手代表齐聚,将过去“双向沟通”升级为“四方协同”,破解外卖行业共性难题,推动行业从“单向管理”向“协同共治”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面向所有人、涉及所有群体”,确保不同群体都能通过相应渠道参与公共事务,例如基层立法联系点、居民议事会、职代会等。召开簋街商圈外卖生态链协商会,在全市首次探索骑手、商家与平台的三方协商模式,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行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小院议事厅”定期召开居民座谈会。
在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北京南城独有的南北走向的老胡同群,44号院的“小院议事厅”同样是这一要求的基层体现。不久前,老街坊们通过“小院议事厅”议定《“夕阳映前门”合唱队日常管理办法》,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质效提升。在这里,从居民的晾晒需求,到胡同里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街坊邻居都能在这里议一议、定一定。燃气改造、院落提升、示范街区创建等民生大事,也都是在充分沟通后落地,真正实现“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
这样的自治活力,源于东城区推广的“五民”群众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全区163个社区议事厅按照这一闭环机制,明确“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如何协商、效果评估”等流程,让议事协商常态化、制度化。
巴哈马议会代表团到前门地区听取“五民工作法”的工作机制及基层民主协商案例介绍。
东四十二条23号院的改造就是典型案例:这个6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住了28户居民,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门楼社区通过“和风化雨工作室”组织居民协商,不仅确定改造方案,还加入“零碳环保”要求。最终,居民共同完成院落设计、藤架搭建、废旧卫生间改停车棚、墙面美化,将老院子打造成“零碳花园小院”。
崇文门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解决停车难、朝阳门街道史家内务社区规范胡同秩序、安定门街道打造“院落微花园”、北新桥街道建成“零碳花园小院”……“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等自治品牌在东城遍地开花,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区人大代表倾听民意,出资为社区居民安装休闲座椅。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要有完整的制度程序,更要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从崇西社区居民安心听雨声的民生小事,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课题,再到文创园区提质增效的发展命题,东城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回答了“民主如何服务于治理、惠及于人民”的时代考题。在这里,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代表走访时的笔记本,是议事厅里的你一言我一语,是政策落地后的满意度问卷,是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建议,是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方案,是社区自治中的共同决策。
东城区的探索证明,当民主融入街巷院落的日常,覆盖发展治理的全局,就能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凝聚共识的“粘合剂”、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未来,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深化,东城区将继续以民意为导向、以协商为路径、以实效为目标,让民主的阳光照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每一个角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基层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