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不只是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它是城市跳动的脉络,也是时光的通道。在东城,地铁线路交错纵横,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前沿的现代科技、更新的城市布局、新型的消费场景,都在这一条条线路中碰撞、交融。从建国门站里的文艺壁画到北新桥站外的美食云集,从南锣鼓巷站内的老北京人物剪影到崇文门站外的商圈业态,穿过人潮涌动的站厅,每一站都是一扇窗,窗外是流动的东城故事。为了深入探寻东城地铁站台内外的魅力,东城融媒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开设“站里站外——地铁经纬看东城”专栏,今天推出第四期《搭乘地铁6号线,在东城文艺烟火里,邂逅时光温柔→》。
在北京地铁纵横交错的网络里,横贯北京市区东西向骨干线路、全长约53.1公里的北京地铁6号线(以下简称6号线),像是一条藏在城市脉络里的“文艺丝带”,串联起散落在东城角落的文艺星火。朝阳门站的艺术静谧、东四站的戏剧欢腾、南锣鼓巷站的怀旧温柔……6号线不只是通勤的轨道,更是深入东城文艺肌理的向导。站内“京城连廊”的设计藏着对城市记忆的呼应,站外的文艺小店、艺术剧场、livehouse则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沿着6号线漫步东城,每一步都能遇见艺术与生活的温柔碰撞,在光影、歌声与茶香里,读懂东城的文艺烟火。
朝阳门站
站内壁画藏文脉 站外艺术引共鸣
地铁朝阳门站连接着6号线与2号线,人来人往的换乘口旁,一面彩砖壁画总能让行人驻足。壁画上,工人正用骆驼和马车从码头往粮仓搬运粮食,这里藏着朝阳门的百年文脉:明清时期,朝阳门是进京粮道的重要关口,“朝阳门运粮”的场景,曾是老北京记忆里鲜活的市井画面。如今,这幅壁画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每一位途经者都能短暂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肌理。
从朝阳门站H口出来,步行250米便抵达位于朝阳门内大街的“闻园81号”。步入园区,红砖砌成的老洋楼瞬间撞入眼帘,复古的长方形窗棂上爬着爬山虎,灰色地砖的缝隙里钻出嫩草芽,园中心的老树下,游客正坐在木椅上休息。这座百年法式宅邸,本身就是一件“会说话的艺术品”。
临近地铁朝阳门站的“闻园81号”园区内景。
这里最让文艺爱好者心动的,是藏在洋楼里的木木美术馆,“拾星记”木木美术馆收藏展(2015-2025)正在展出。走进展厅,没有刺眼的射灯,只有柔和的光线裹着一幅幅画作、一件件艺术品,无声诉说着过去十年的艺术思潮:西汉时期的陶貘残块,裂痕里能看见两千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1937年华特迪士尼工作室的“白雪公主与巫婆”动画原稿,泛黄的画纸上动画人物的表情依然生动;拍摄于1997年,著名导演张艺谋与演员姜文的片场工作照,两人皱着眉凑在监视器前对电影画面较真。外国游客和北京市民一起漫步在展厅内,细细观赏着每一件展品,他们虽然语言不同,却在对艺术的共鸣里达成了无声的文化共通。
在这里,随手一拍都是电影感大片。午后的阳光透过洋楼的窗格,在红色木质楼梯上投下一片光影,每一步踩上去,都像踏在时光的刻度里。楼梯上方的复古顶灯,在白色墙面上映射出美丽的花纹,竟像一幅天然的印象派画作。有人举着相机将这帧“电影感画面”定格下来。
从木木美术馆的艺术氛围中缓过神,鼻尖被一缕醇厚的咖啡香牵引至一层的“GHOST”咖啡馆,这里藏着另一重浪漫。店内保留了建筑的原貌,墙壁上的斑驳清晰可见,手冲咖啡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店内昏黄的灯光与木质窗棂透进的暖光形成了一种法式浪漫的氛围感。靠窗的位置,一对情侣正挨着头一起挑选刚才看展的照片,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们身上,连空气都慢了下来。
若想更沉浸于一份静谧,不妨走进小雅宝胡同62号的“不羡小馆·茶酒空间”。青砖灰瓦间,推门而入,内里别有洞天。木质的桌椅、绿植装点的庭院,意境悠远,茶席雅致。
店长是位挽着长发、插着中式发簪的女生,见有客人进店,她笑着迎上来说:“随便坐,想喝点什么茶?”点一壶金萱乌龙,搭配一碟抹茶曲奇茶点,从书架上选一本想看的书,伴着悠扬的乐曲,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
胡同里,有老人慢慢走着,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光斑晃悠;茶馆内,胖乎乎的猫咪总爱趴在客人身边,鼻尖凑着桌上的洋桔梗轻嗅,像个尽职的“小店员”。“每次工作累了,我就来这儿待一下午。” 角落里的姑娘轻声说,“这里的茶香能把城市的喧嚣都滤掉,心一下就静了。”
东四站
站内市井凝回忆 站外戏剧笑生趣
地铁东四站的站厅里,有一幅特别的壁画——《东四记忆》。没有鲜艳的色彩,只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老北京的市井日常:点炮仗的孩童、卖糖葫芦的摊主、正在拉车的车夫……每一个场景都戳中老一辈人的回忆。
地铁东四站的《东四记忆》壁画。
从东四站E口出来,一抬头就会被美到,圆形的穹顶像一个巨大的摄像机镜头,把隆福寺的建筑之美和首都蓝天框在镜头中,不用刻意找角度,随手一拍就是满屏的文艺感。
紧邻地铁东四站的隆福寺商圈。
沿着街道步入隆福寺商街,不远处就可以看见“开心麻花A99剧场”的红色招牌。周六晚7点,剧场入口处已聚集了不少等待入场的观众。每周五、六、日晚7点半,让无数人捧腹大笑的开心麻花首部爆笑戏中戏《莎士比亚别生气》沉浸式话剧都会在这里上演。
故事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当天开始,导演却突然要改戏,剧团成员极力反对。可谁知,演出中途,导演竟直接登上舞台……“舞台事故”就在眼前,经典悲剧变作喜剧,面对这场混乱的演出,观众登台“救场”,变成了这场“戏中戏”的临时演员。更为有趣的是,整个剧场没有明显的“台上台下”界限,观众分散坐在各区域内,演员就在观众身边穿梭,台词包袱随时可能砸向某个“幸运儿”。两个小时的话剧结束,有观众揉着笑酸的嘴角说:“下次还要来!”
成年人有沉浸感拉满的话剧剧场,孩子们也有专属的童趣小天地——“PaPa泡泡剧社”。推开隆福大厦一层隆福演艺新空间的门,暖融融的童趣氛围瞬间裹住脚步:亲子音乐剧《晚安GoodNight》正温情上演,现场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欢呼——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巧虎作为“神秘嘉宾”登场,瞬间点燃了全场的快乐。亲切的互动、真诚的交流,为孩子们带来了无数温馨的瞬间,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开心和幸福的笑容。
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还在眼前,笑声还在耳畔打转,脚步已拐入东四北大街425号的“Nest&Yoomo Cafe Bar”,“早C晚A”的“咖啡+酒精”生活方式,这里是年轻人的“情绪出口”。点一杯茉莉花咖啡,还未坐稳,开放麦脱口秀已悄然开场。年轻的演员们带着新鲜的段子走上舞台:“我住东四胡同里,每天早上都被隔壁大爷的鸟叫吵醒——后来我发现,大爷的鸟比我的闹钟还准,现在我不用定闹钟了,就等鸟叫!”台下顿时一片笑声,有人喊道:“我也住胡同,我邻居家的猫比我还懒!”调侃生活、解构焦虑,辛辣又不失温度的笑点精准狙击台下观众的心。
咖啡师端来一杯飘香的咖啡,低声对熟客说:“今晚这新人炸场了,稿子真狠!”咖啡的温度,脱口秀的热度,混合成东四夜晚特有的文艺“暖流”。
南锣鼓巷站
站内琉璃存旧影 站外胡同漾民谣
地铁列车驶入南锣鼓巷站,下车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走——南锣鼓巷主街。有的游客会被站厅内的一面琉璃壁画吸引,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墙面上的琉璃中镶嵌着北京生活老物件,拼贴成老北京典型的人物形象剪影,将老北京的记忆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与留存下来。一位游客惊喜地向同伴说:“这里有粮票、黑白照片,还有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吉祥物邮票,都是我小时候见过的。”
外国游客站在地铁南锣鼓巷站的琉璃壁画前拍照。
从南锣鼓巷站E口出来,避开主街的熙攘,钻进沙井胡同11号院的“北京孩子”小店,仿佛打开了时光胶囊。店内布置得像是“老北京的回忆匣子”:印着“北京孩子”的红色搪瓷杯,各种老北京胡同名字的帆布包,还有“边儿待着切”“麻利儿的”“没门儿”等北京话含量超标的徽章,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80后”店主常小亮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一口京腔格外亲切,“我们店的招牌是‘无敌大红果儿’,您要是能喝酒的话一定要尝尝。”常小亮总会热情招待进店的每位顾客,还会经常给顾客讲他的童年故事,他说:“甭管多大,进了这门儿,都是‘北京孩子’。”在这个不大的店里,飘着咖啡香、啤酒香和欢笑声,每个北京孩子都在这儿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童年碎片”。
夜色渐浓,文艺的坐标指向鼓楼东大街90号的“潮汐民谣live”。走进店内,暖黄色的桌灯亮起,像点点星光,吉他手拨动琴弦,声音温柔的女主吟唱着关于回忆的民谣。点一杯精酿啤酒,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或是低声交谈,或是静静聆听。一曲终了,有人鼓掌,有人碰杯。“还记得大学时,我们在操场……”朋友的一句话,伴着吉他的扫弦,瞬间打开了回忆的闸门。
距离地铁南锣鼓巷站不远的“潮汐民谣live”。
“我走在鼓楼下面,路在堵着。雨后的阳光洒落,人们都出来了。执着的迷惘的文艺青年很多,如果我无聊了就会来这里坐坐……”民谣的旋律、老友的絮语、远处车流的低鸣,还有鼓楼沉稳的身影,漫过每个人的心头。这大概就是南锣鼓巷的文艺,不张扬,却满是温柔的回忆。
朝阳门站的艺术殿堂与咖啡哲学,东四站的戏剧狂欢与语言火花,南锣鼓巷站的青春怀旧与动人民谣——每一个站点都像一块独特的拼图,共同拼出东城丰盈而鲜活的文艺生活图景。北京地铁6号线用它的轨迹告诉我们:文艺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就流淌在每一次凝视画作的专注里,回响在每一句话剧台词的笑声里,弥漫在每一杯中国茶叶的香气里,也萦绕在鼓楼夜空飘荡的民谣旋律里。当脚步慢下来,你会发现,东城的文艺基因,早已融入每一条胡同、每一家小店,在生活的褶皱里,静静等待与你相遇。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