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如何做好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更好安度晚年?银发浪潮下的照护困境,如何破局?
近年来,东城区创新打造“片区式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17个街道科学划分为8个片区,实现片区内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相邻街道共建共享,以片区内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统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抓手、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触点”,实现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科学配置、有序流动和广泛覆盖,一场由政府引领,从市场化助餐暖胃暖心,到智慧适老改造守护安全,再到“慈善+市场”精准对接需求,由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协同绘就的“家门口养老”画卷正在叙叙展开,让越来越多东城老人实现幸福养老的心愿。
老年人在朝阳门街道“伏枥餐厅”选购老年餐。
关键词1 养老服务圈
打造“n+养老”服务生态支持体系
清晨,朝阳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迎来了许多老年摄影爱好者。72岁的赵大妈拿着手机,拉近焦距,对焦镜头,寻找拍摄的最佳角度。“过去一个人在家,电视都快被我按坏了,”她笑着说,“自从这里开了手机摄影课,我的智能手机总算找到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一群姐妹们互相拍美照,这日子有滋有味!”
赵大妈口中“有滋味”的社区生活,正是东城区精心编织的养老服务“幸福圈”的缩影。作为全市率先推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中心融合式建设的区域,东城以打造“党建+”红色服务圈为引领,构建起多维度、全覆盖的为老服务体系。
在东直门街道,老党员李大叔每周都会到社区报到:“退休了还能发光发热,和大家伙一起大扫除、宣传文明停车,身体活动起来了,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多亏了家医。”家住东花市街道的张大爷患有糖尿病,他感慨道:“以前跑医院排队,费时又费力。现在一个电话,大夫上门指导用药,还能预约代取药,可方便多了。”东城区通过打造“医疗+”康养服务圈,组建家医团队,建立绿色通道,与17个街道163个社区居委会实现无缝对接。
“物业+”家政服务圈解决了居家老人的生活难题。一天上午,和平里街道的刘奶奶致电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想要预约保洁员上门打扫卫生。当天下午,保洁员如约而至,将老人家里里外外清扫得格外干净,还顺带帮老人检查了安全扶手的稳定性。刘奶奶说:“现在养老驿站就像个‘百宝箱’,维修、理发、打扫卫生,一个电话,全能解决。”东城区依托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链接为老服务资源,实现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可以找到涵盖家政保洁、适老化改造、个人护理等在内的70多项一站式物业服务。
在龙潭街道,幸福社区“夕阳手拉手”志愿互助队成为社区互助的枢纽,互助团里的40多名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多年来,互助团以“小老”帮“老老”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从代买代购到聊天陪伴,只要老人有需要,志愿者们随叫随到,送上暖心服务。互助团的组建,让老人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馈,让居家养老更安心,从而让幸福社区的老年人更加“幸福”。
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打造“志愿+”银龄服务圈,建设社区为老服务志愿队伍,涌现出“潮街坊”“爸妈议事厅”等品牌型志愿队伍,以邻里守望、专群结合、社会治理建立老年人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的“神经末梢”。
东城区以党建为圆心,绘就的养老服务同心圆,让每位老人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温暖与尊严。
关键词2 市场化服务
养老“市场之手”托举幸福晚年
中午11时许,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桌热气腾腾。不同寻常的是,餐桌上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坐着不少年轻面孔。“60后”居民林阿姨和“90后”上班族小王正同桌用餐。“这儿的饭菜分清淡区和多味区,”小王指着餐盘说,“我和阿姨都能找到爱吃的。”
近年来,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门迎客”,老年餐桌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开源节流”;推出“特价菜主题日”,实现“薄利多销”;将家政服务嵌入养老驿站,实现“互惠共赢”……“要想突破瓶颈,就要进一步拓展优质的市场化服务。”驿站运营方负责人说,驿站通过增设市场化服务,拓宽增收渠道,以“一站多能”实现可持续运营和发展,迈出了养老服务机构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第一步。
老年人在“惠老大集”上体验健康义诊服务。
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转变是东城区养老理念深刻变革的缩影。近年来,东城区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创新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培育参与的联动模式,引导和支持大型央企、国企等社会资源,增加主动投入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引入通用集团、国投健康建设龙潭街道、天坛街道、东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提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能力。鼓励街道委托有实力的专业市场主体“一体化”承接养老服务中心和驿站运营,或以签约服务形式联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天坛街道居民关阿姨家中,她指着桌上的智能小电视说:“我腿脚不太好,很少出门,自从有了它,我每天在家听广播、看电视、测血压,还能和医生视频问诊,这个小电视帮我解决了好多困难。”关阿姨口中的智能小电视,是“慈孝守护——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智能终端。
这背后是东城区“慈善+市场”的创新模式。自去年底东城区全面启动“慈孝守护”居家养老服务行动以来,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以“慈善+市场”双引擎发力,通过多元资本撬动地区养老服务资源连锁化发展。目前,该智能终端已覆盖全区500余名老人,实现老年人居家一键获取助餐、照护、健康等综合服务。东城区通过串联家庭、社区、社会三方资源,实现优化服务供给、供需精准对接,真正展现“科技助老、服务到家”。
夜幕降临,关阿姨家的智能小电视自动开启睡眠监测模式,智能终端的另一头无数个光点在东城地图上闪烁。这些跳动的数据背后,是政府、市场与千万家庭共同编织的安全网,托举着东城老人的幸福晚年。
关键词3 助餐服务
精准助餐服务暖胃更暖心
“孩子们都是笑着服务的,看着就舒心!”“10块钱有肉有菜,吃得热乎又踏实!”自东华门街道“银铃爸妈餐厅”运营以来,收获受助老人一致好评。
这个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东华门街道“银铃爸妈餐厅”助餐公益项目,每周为辖区60岁以上特困、低保老人及80岁以上高龄者提供午餐助餐服务。90岁的王焕莲老人是“银铃爸妈餐厅”的首批服务对象,她感慨地说:“以前午饭都是靠点外卖或者家门口的小饭店,不但高油高盐,而且还不方便。现在终于可以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近年来,东城区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多元参与和分担机制,东华门街道“银铃爸妈餐厅”等养老助餐点引入慈善资源,累计服务老年人超万人次,更吸引便宜坊、天兴居、白魁老号等10家老字号加入养老助餐联盟,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一荤两素配热汤的新菜单,让老人们赞不绝口:“每周不重样,贴心!”王奶奶的期盼道出共同心声:“希望‘银铃爸妈餐厅’越办越好,帮到更多人!”
关键词4 适老化改造
“老房焕新”让适老消费更有温度
走进崇文门街道的适老化样板间,坐着洗菜的厨房操作台、无门槛的坡道设计、加装扶手的卫浴区……处处诠释着“无障碍即关怀”的理念。
当改造聚焦厨房——这个家装核心区,性价比成为关键考量。“很多老年人无法拿到吊柜里面的东西,所以现在的适老化方案采用了下拉式吊柜的设计。”设计师指着样品解释,“相比价格较贵的电动吊柜,也有手动下拉吊柜,价格就从几千元下降到几百元。”
老年人体验适老化产品。
当居家改造进入“精准适配”阶段,科技力量正在重塑适老场景。针对老年人健忘隐患,适老化厨房增加了烟感设备:当烟感器探测到干烧风险,系统自动关闭燃气灶、启动油烟机,并联动开窗机通风。企业协作实现的设备互联,正重塑居家安全场景。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社区、居民共同推进,让适老化理念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乐龄乐活’,让社区真正成为‘有爱无碍’的家园。”
如今,适老化改造的风已吹进东城区“惠老大集”。12家与适老化相关的企业携近200款产品参展,涵盖康复护理、安全监护、居家环境改善等多方面,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老年人可以现场体验产品,亲自感受产品是否合适、舒适,并根据需求提供配送、安装等服务。居民杨阿姨在体验了轮椅后十分欣喜:“操作简单又省力,一学就会了,十分灵活。老年人如果腿脚不好,有这个轮椅就很方便。”
除了高科技产品,市集还展示了智能化家居改造方案,如防滑浴室地板、一键呼叫系统、可调节高度的灶台等。一位居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亲身体验了浴室改造模型,她说:“这些改造太好了,特别是可升降洗手台,还有那个防滑地板,以后可以坐着洗漱,再也不用担心摔倒了。”
适老化产品市集是东城区激发市场消费潜力,助力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一次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通过市集的宣传展示和体验,让更多的老年人认识适老化产品,享受到适老化产品带来的便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未来,东城区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为老年朋友们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养老环境,推动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老有所居到老有颐居、老有所乐到老有享乐发展,勠力绘就“养老在东城,享老在身边”的为老服务“正阳画卷”,让耄耋老人在红墙边静享晚年,让炫彩夕阳在四合院中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