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东城区以“公共法律服务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了区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发布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专项行动,并分享了北京市东方公证处作为北京公证行业首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建设实效。
为进一步将法律服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东城区发布六大专项行动勾勒出清晰路径:打造“紫金东华解纷中心”等公共法律服务品牌矩阵;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律师行业党建引领,推动“高端商事律企沙龙”常态化;规范提升公证服务,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培育“中轴法脉”普法品牌,促进法治、德治、礼治融合;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推动高端法律服务机构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方位法治护航力量。
近年来,东城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构建起“1+17+163”工作格局——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7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63个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近三年来,三级平台累计接待法律咨询超11万人次,村居法律顾问提供服务时长近3万小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300余场,排查矛盾纠纷超2.2万次,调解案件8500余件,切实将法治保障延伸至基层末梢。在法律援助方面,东城区持续深化便民服务,近三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85件,累计为农民工追回经济损失约2173万元。区法律援助实体平台接待来访2万余人次,“12348”热线全年无休服务超9.1万人次,群众满意度高达99.82%。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及新就业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推出免费代书文书、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彰显法治温度。
律师队伍是法律服务的重要力量。东城区以“正阳先锋 东律韶华大讲堂”为阵地,举办41期专题培训,6000余人次参训,提升律师政治素养与执业能力;340余名优秀律师组建18支志愿小队,与街道、园区、商圈结对,提供定制化公益法律服务。成立全市首家“IP出海法律护航联盟”,发布企业合规百问、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导引等成果,举办多场高端律企沙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撑。
在法治文化建设与商事服务领域,东城区同样成果显著。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制定68家重点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建成龙潭中湖公园、景泰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圆满完成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推动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总部落地,与北京仲裁委员会合作推进文体娱产业仲裁中心建设,持续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公证服务提质增效是发布会的另一大亮点。北京市东方公证处承担全市公证行业首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于2025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首次构建起涵盖93项标准,其中66项为自制标准的科学体系,实现公证服务从申请到出证全流程标准化、智能化。通过自主研发“服务智慧屏”,群众可一键查询30余项公证事项办理指南;增设中英双语指引、适老便民设施,推进“便民化+国际化”双轨服务;推出“扫码查进度”“真伪核验”等数字化功能,累计服务2.2万人次,实现“流程随时可查、结果轻松可验”。
标准赋能显著提升服务质效:简单公证事项办理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到5个工作日,185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年均为困难群众和企业减免费用20万元以上。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公证处深度参与棚改腾退、中轴线申遗等重点工程,累计办理公证1.2万余件,惠及居民数万户。群众满意度从94%提升至98%,真正实现“标准强规范、服务双提升”。
从三级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到国际化商事服务的精准对接,从法律援助的温暖守护到公证标准化的创新实践,东城区正以“公共法律服务一盘棋”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让更优质、更高效、更贴心的法律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与企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