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承古今,一城新故事——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

日期:2025-07-25 16:31    来源:东城区政府网站

字号:        

       当晨光漫过钟鼓楼的飞檐,永定门外的御道缓缓苏醒,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周年。这条纵贯古都7.8公里的“脊梁”,见证着东城区一年来围绕“崇文争先”书写的新时代答卷。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不仅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首个周年庆,更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对话未来”的生动实践。作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东城区以“守正创新”为笔,在新时代的丰碑上饱含深情写就一城新故事,守护千年古都的历史肌理、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涵养蒸腾日上的民生烟火,让“古都新脊”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守护

  创新象限里,千年古韵跃然新生

  “三维激光扫描的精度达到0.1毫米,连砖缝里的历史痕迹都能完整保留。”站在正阳门箭楼前,遗产保护专家轻点监测平台,古建的沉降、位移数据实时跃然屏上。

  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意义,远不止多了一顶世界级桂冠。它标志着中国城市文明保护理念的成熟——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新性发展”。当三维扫描仪记录下砖瓦的每一道纹路,当北斗卫星守护着飞檐的每一寸轮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历史的庄重承诺。

  这一年,东城区用创新点亮文化遗产,赋予它们跃动的数字灵魂:钟鼓楼引入VR“时空之旅”,中轴线监测平台构建起覆盖12处遗产要素的“数字孪生”系统,颜料会馆的百年戏台惊现梅兰芳“游园惊梦”全息投影……当数字技术与百年箭楼“握手”,当沉浸式光影再现“观中”博物馆,保护文物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今天的人读懂过去,让未来的人记住今天。

  创新为翼,匠心为魂,正是东城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那些重新被唤醒的历史空间,正在谱写新的文化叙事,智化寺的雅乐再度绕梁,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太虚幻境化作文创礼物,正阳桥遗址考古现场变身沉浸式方舱,文化载体向公共服务创造性转化。

  历史肌理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生长,从孚王府腾退到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腾退,从“绣花功夫”整治胡同第五立面到主要大街街区更新,东城既守住了建筑的“形”,更延续了文化的“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赋能

  文枢兴业际,文化价值融汇聚变

  午后的阳光洒在前门大街的青石板上,一场别具一格的“国潮市集”正热闹开张。老师傅们支起摊位,传统技艺景泰蓝点蓝、雕漆制作在手里不断焕化,引得遛弯的老街坊和慕名而来的游客赞叹不已;隔壁摊位上,年轻的设计师们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文创,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轴线上,文化正以最优雅的姿态与商业、旅游、产业展开对话。

  瑞珍厚饭庄的烟火气映照着食客们的面庞,吴裕泰的茶品在年轻设计师手里调和成潮流饮品,隆福寺的旧厂房跨越时空和戏剧新空间邂逅,微风露台串珠成链为古城夜色平添几分从容,钟鼓楼广场旧书新知追溯着岁月沉淀的痕迹。

  以文兴业,让中轴线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中轴线文化IP持续释放能量:10条文化探访线路串联非遗、老字号、博物馆,“故宫以东”金名片将散落的文化内涵聚合,一批“守正创新”的文化企业在此生根发芽,构建起从文化挖掘到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商旅共荣”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中轴线焕发时代光彩。

  北京中轴线正变成可触摸、可体验、可沉浸的文化场域。

  东城区正以中轴线为轴心,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文脉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2025年1至5月,东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速25.5%,居全市首位。数字背后,是一条“文化+”融合的新路。

  这条古都的“脊梁”在文商旅的融合共振中,长出丰满的经济羽翼。

  焕新

  胡同烟火处,保护与发展自然交融

  中轴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网住的是乡愁,托起的是生活。

  一大早,铃铛胡同的居民老张推开院门,抬眼便是修葺一新的钟鼓楼。这位将近70岁的“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总爱念叨:“现在,胡同里可真美!”

  东城区以中轴线为脉络,将保护延伸至街巷肌理,院落深处添置了现代化厨卫设施,腾退空间建起了社区养老驿站,“申请式退租”留下了共享客厅,闲置厂房改造成文创园区。

  城市更新的真谛,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在民生细节中自然交融。

  走过安定门的晨钟暮鼓,穿过前门的熙攘商街,流连于天坛根下的市集,休憩在永外新生的公共空间,会发现中轴线申遗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从加装电梯到增设便民菜站,从改善供暖到打造文化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真正惠及百姓生活的关键。

  一条中轴,千年文脉,四时烟火,八方城韵,铸就北京魂。

  “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城市变成博物馆,而是让每个居民都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城市规划专家所遵循的理念,正是居民的心声。

  “再也不用为刮风下雨发愁了!”正在暖心驿站午休的快递员小伟觉得,北京已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在核心区的城市空间找到归属感,中轴线申遗的价值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胡同居民自发组建文保志愿队、“00后”设计师将中轴元素融入潮玩、非遗大师设计出中轴线主题茶点,孩子们在胡同里绘制心中的中轴……浸润在街巷间的行动自觉,生生不息的挚爱,恰是人文之都最生动的注脚。

  展望

  寰宇镜像中,古都之脊对话未来

  中轴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这条贯穿古都七百余年的城市脊梁,不再只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坐标,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枚活态样本。

  它的价值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南北延伸,以东方智慧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历史遗迹该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共生?城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生命力?

  东城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让这条古都脊梁既留存了“邦国永定”的历史厚重,又跳动着“人民城市”的时代脉搏。

  随着“文化东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轴线正与王府井、前门、隆福寺等商圈形成联动发展新格局,以独具东方韵味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京味京戏、非遗技艺、老城新景,惊艳海外。

  在全球视野下,这条轴线正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北京中轴线作为照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束光,映照出“郁郁乎文哉”的文明自信,昭示着“苟日新,日日新”的发展决心。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一个崭新的征程又将开始!东城交出的不仅是一份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单,更是一条“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未来,东城仍将以“申遗标准”为底线,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让这条中轴线既承载中华文明的厚重,又激发现代城市的活力。当千年文脉与当代城市生活完美融合,当中轴线上既看得见岁月留痕又留得住人间烟火时,我们才能真正说:这是活着的历史,这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