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以来,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北京进入杨柳飞絮始发期。近日,飞絮治理新装备在东城正式上岗,凝絮剂、吸收机齐上阵,减少杨柳絮飘飞。东城区各部门纷纷升级飞絮治理举措,改造三轮水车、运用“开花”水枪,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治理,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凝絮剂、吸收机治絮“神器”上阵
杨柳飞絮是杨柳树种子传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为了减少杨柳絮飘飞,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由北京创新研发的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和凝絮剂在东城区率先上岗。
近日,在东城区永定门东滨河路附近,一名工作人员正用一只手提着一个形似吸尘器的黑色长筒,用吸头一端吸收落在地面上的杨柳飞絮,被快速吸走的飞絮全部落在了吸头另一端的红色网套中。
永定门东滨河路,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新设备——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车少臣介绍,这是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长约一米,重量只有1.4公斤,拿在手里非常轻便。而且,这个吸收机只吸取飞絮而不吸取其他物质,具有重量轻、吸取和收集效果好、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同日上午,在东城区景泰桥西侧,工作人员正在用高压喷水车冲刷杨树的树冠,与以往不同的是,冲刷前,工作人员在水箱中加入了新研发的一种透明黏稠液体——凝絮剂。
永定门东滨河路,工作人员给路边的杨树喷水抑制杨柳絮,喷向树冠的水雾中掺入了新研发的凝絮剂。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艳春介绍,凝絮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水溶液,它可以使杨柳絮在树上黏结、收缩,失去飞行能力,进而减少飞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凝絮剂药效持续期长,基本上能持续十天到半个月,而且无毒无害,后期经过雨水和光照会自然降解。
三轮小水车精细作业忙
连日来,东城区各部门纷纷升级飞絮治理举措,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因季施策,一路一策”,针对辖区范围内173条主街,自4月1日起开启“夜间”冲扫模式,并严格按照市区作业标准,使用高压水枪或水车采取“压茬”作业的方式对路面进行全覆盖冲刷作业,做到“应湿尽湿、应扫尽扫”。针对辖区范围内358条背街小巷,采用“冲扫”模式、“定段定时定人”的精细化人工作业模式及时清理杨柳飞絮,并通过优化三轮水车提高工作效率。
走进东城的大街小巷,记者看到一辆辆改造后的三轮小水车穿梭其中。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三所业务组长刘占春介绍道:“以前在街头小巷作业时,大型机械设备施展不开,飞絮清理难度很大。但现在有了这些优化后的三轮小水车,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指着一辆正在作业的小水车说道:“你看,我们对小水车的控制开关和冲洗方式进行了改造。原来的控制开关操作很不方便,司机需要打开三轮车的后门才能操作,现在加装了新的控制开关,司机在驾驶位就能轻松控制,看到前面有行人或者车辆,直接关电源就行,方便又高效。”
谈及冲洗方式的改变,刘占春说:“以前的侧喷喷水方式在城区很容易喷溅行人,而且不好控制。现在我们把喷头的喷嘴向上提高了,精准对准车道,这样既能有效冲洗飞絮,又能避免对行人造成影响。”
湿化行动消除安全隐患
东城区各消防救援站也纷纷行动起来。王府井消防救援站及各街道小型消防站对辖区街边道路及绿化带开展湿化工作,全力构筑春季防火安全网。
行动中,消防员针对杨柳絮易聚积区域及干燥灌木丛,灵活运用“开花”水枪进行地毯式喷洒,有效降低可燃物燃点。作业全程严格控制水压强度,既确保湿化渗透深度,又避免水流冲击波及行人、住户及植被,同时及时清理路面微量积水,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结合湿化行动,各消防站还向周边居民普及防火知识,提升群众防火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