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生鲜配送日益普及的当下,位于北京老城腹地的兆军盛菜市场却逆势成为“人气担当”。日均9500人次的客流量中,既有拎着菜篮的银发族,也有热衷打卡的年轻人,甚至吸引了香港特首等政要专程探访。这个藏身于大佛寺东街的菜市场,历经三次“蝶变”,用“颜值”与“内涵”的双重跃升,书写着首都核心区民生服务的新标杆。
文/记者 李滢 洪珊 摄/记者 李滢
关注1
这里有超高颜值,也有物美价廉
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下,兆军盛菜市场喧嚣与繁华的一天就此拉开帷幕。
入口处,老字号尹三豆汁店宛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八方食客。
凭借着正宗醇厚的口感,以及别具一格的京味儿,它不仅是老北京人心底的挚爱,更引得无数年轻人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沿着通道进入菜市场,颇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感。
在这里,时令蔬果、新鲜水产、粮油干货琳琅满目,针头线脑、小修小补一应俱全,让 “一站式”幸福感在市井烟火中流淌。
满满幸福感的背后,是历经三次“蝶变”的成果。
“以前这里是一片闲置多年的厂房。”兆军盛菜市场负责人曾兆军回忆道。2002年12月,兆军盛菜市场开业,不仅能满足景山地区居民日常需求,还可辐射东四、东华门、交道口等周边地区。
2021年,北京市商务局《“十四五”期间推动全市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出台后,东城区迅速响应,将兆军盛菜市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由景山街道牵头,多部门组成专班,联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启了一场“绣花功夫”的改造。
正是这次改造,兆军盛菜市场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入口处的拱形门脸复刻了老北京四大菜市场的经典符号,外墙采用传统清水砖墙,深灰色金属坡屋顶与胡同肌理完美融合。室内则通过平改坡、增设采光天窗和侧高窗,让自然光洒满每个角落。
“秀出你的鸡肉”“平谷土鸡蛋,给你的土味情话”“你爱的小鲜肉,来自大红门”……一条条新式标语将烟火气与文艺范巧妙结合,令人忍俊不禁。
改造不仅使菜市场的软硬件环境、管理规范达到最新的标准,还引入了诸多便民服务。缝补、修鞋、理发、家电维修、花店等功能性店铺纳入其中,如今的兆军盛菜市场由“里子”到“面子”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京味儿”,既传承了烟火气和市井味,也留住了顾客,聚集了人气。
“蝶变”后,荣誉不约而至。2024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东城区景山街道是北京地区唯一上榜的街道社区优秀案例。经过不断改造升级,打造了以兆军盛菜市场为中心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生活圈内居民生活便捷性不断增强,生活圈业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圈内聚集基本保障类业态52个、品质提升类66个,有效满足了圈内2.5万居民的生活需求。
关注2
这里有诚信经营,也有邻里情深
“小菜市”服务“大民生”。菜市场不仅关系着市民的“菜篮子”,更是展现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超高人气也“呼唤”着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
在美术馆后街58号兆军盛菜市场西门,“金榜粽子”员工将一箱箱鸡蛋搬进菜市场。
记者了解到,2024年9月,在区街相关部门支持下,菜市场进行了“微改造”,景山街道拆除了兆军盛菜市场与同日升粮店、美廉美超市之间的隔墙,将整体面积扩大至2000余平方米,开通西门实现了东西贯通,既分流了大佛寺东街交通压力,又方便了景山街道西片区居民采买。
早上7点半,兆军盛菜市场正式开门迎客,前来采买的居民络绎不绝,一派热闹的生活景象。
市场内,曾兆军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边巡视一边叮嘱着,从生产安全到环境秩序,事无巨细。摊主们自觉承担起责任,主动做好日常经营。
市场外,景山街道及各区属部门积极做好相关保障,针对卫生、交通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保驾护航,城市“烟火气”再添“文明风”。
对于讲究东西实惠、拥有生活智慧的老街坊们来说,新鲜程度看得见、买多买少按需来,逛菜市场的乐趣和需求不可替代。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在这里采买!”家住钱粮胡同的孙大妈笑称。
在菜市场东区与西区之间,通道上人来人往,夹杂着各种声音,但最中气十足的,当数“大厂鲜牛羊肉”摊主崔红伟与顾客之间的问候声。“打从菜市场开业起我就在这了!”崔红伟的案板边缘布满细密刀痕,每一道都刻着二十余年的晨光暮色。他握刀的手布满老茧,却能精准切出顾客心仪的肥瘦比例。
在水果区,摊主马德华帮助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将选好、称重的水果妥善挂在老人的轮椅扶手上。一旁同样在挑选水果的周大妈见此情景,忍不住向旁人夸赞道:“我在她家买了十几年水果了,东西新鲜,人还热情,特别好!”
诚信经营,既有商户们的自觉,也离不开市场管理方的严格管理措施。从准入退出,到食品安全,再到市场计量、纠纷调解等,兆军盛菜市场均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诚信也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二十余年间,兆军盛菜市场用“诚信经营,用心服务”的理念,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在熙来攘往间涌动出款款温情。
关注3
这里有人间烟火,也有诗和远方
兆军盛菜市场凭“颜值”与“内涵”实力圈粉,日均人流量达9500人次。这其中,年轻人的比重不断增加。
喧嚣的菜市场转变潮流的打卡地,年轻人缘何热衷于此?记者随机采访获得的答案各不相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对工作或居住在附近的上班族而言,逛市场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一种新的放松与社交方式。
“90后”小徐小两口刚刚独立开火做饭,“新手上路”难免生疏,但在菜市场买菜,摊主们不仅会帮二人称出合适菜量,甚至会帮忙搭配菜品。
江苏女孩小赵爱上菜市场的理由,同样来自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免费品尝的草莓、橘子,称重后随手添上的几根小葱、香菜,小小善意虽不贵重,却让身在异乡的她真切感受到了温暖。
也有人说,蕴含着人间百味的菜市场,堪称城市风土人情的“科普馆”,逛上一圈就能大致了解这个地方的饮食结构、文化习俗和居民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为此,菜市场成为了不少年轻人解读一座城市的新途径。重庆游客安妮一家,便是专程来到兆军盛菜市场打卡,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气息。
日益多元的业态,则为菜市场与年轻人建立链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藏身”于菜市场东南角的一家花店内,40余盆花卉竞相绽放,煞是好看。店主李楠不时与往来的老街坊们打着招呼。
门口摆放的桌椅,是李楠专为年纪大的老顾客歇脚准备的。一年多的时间,李楠与许多老顾客结成了忘年交。年近90岁的刘大爷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溜达过来,只为坐一会儿、聊聊天。
老北京人讲究春天种菜苗,也有一些顾客想为即将到来的节气订购些鲜花绿植,这让李楠近来更加忙碌了。待天气转暖,他还计划着在店外30余平方米的空地上摆上花卉菜苗,既是为了顾客挑选方便,也能让大家一进菜市场就能收获好景色、好心情。
“菜篮子”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这是东城区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目前,全区共有规范化社区菜市场12家,在近年来的菜市场升级改造中注重丰富服务内容、优化硬件环境、提升智慧化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的购物体验,同时保留了传统菜市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使其成为城市文化与生活融合的重要场所。
作家汪曾祺说:“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菜市场内,摊主们的吆喝声、顾客们的询问声,还有那不时传来的笑声和闲聊声,都承载着生活的味道。正如兆军盛菜市场内的一句标语所言:“酸甜苦辣,才叫日子;热气腾腾,才是人间。”这,或许也是人们爱上菜市场的原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