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道路空间布局、开展公共空间改造、调整路侧停车布局……记者从东城区城管委获悉,700年历史的朝阳门南、北小街系统化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长约2.3公里的路段通过细化交通组织、改善市政设施、完善公共空间、优化街巷建筑立面等方式,营造以人为本、慢行优先、清朗有序的城市环境。截至目前,整治工作已完成近40%,整体工程预计7月完工,届时一条健步悦骑的“公园式”街巷将全新亮相。
优化道路空间布局
提高慢行安全性
朝阳门南、北小街是元大都按《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理念构建的路网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北京自元代以来700多年的城市变迁,也是核心区南北向的一条重要道路。其中朝阳门南小街宽约40米,朝阳门北小街宽为20余米,早高峰交通流量以非机动车交通为主,占比为56%,但是便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空间却明显不足,给行人和骑行者带来了不便。
“为了优化道路布局和功能,我们重新分配了道路资源,增加了慢行空间,调整了有效宽度,切实保障慢行交通路权和安全性。”项目设计方、北京规划设计院设计师李明扬介绍,整治后,朝阳门南、北小街全线人行道宽度将不低于3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将大于等于2.5米,机动车道将不低于3米,同时拓宽人行步道空间,降低骑行与驾驶之间的相互干扰,打造安全畅通的慢行空间。
朝阳门南、北小街与周边31条道路相交,沿线有26处交叉口,南北向和东西向交织的交通流量较大。为了更好地满足拐弯需求,路口将实施渠化改造,进一步规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轨迹。15处交叉口将采用小半径的路缘石转角,同时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并补全过街斑马线,提高行人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调整路侧停车布局
减少路侧“开门杀手”
增加慢行空间的同时,道路两侧的停车布局也随之调整。
据了解,朝阳门南、北小街原有路侧停车位230个,依据《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GA/T850-2021》要求,车位施划已不符合规范。改造前,道路两侧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压骑行空间,存在“开门杀”的风险隐患。“每次在这条街骑车心都悬着,就怕有车突然开车门,太危险了。”家住东四街道的居民李青阳说。
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朝阳门南、北小街重新施划了62个路侧停车位,同时通过挖潜共享车位、建设停车设施等举措引导车辆各安其位。记者在朝阳门街道南小街路东侧大方家胡同看到,一座立体停车设施正在建设中。据了解,这里原为平面停车场,仅有30余个停车位,经过“立体化”改造,原平面停车场升级为三层立体停车结构,总停车位数量提升至100余个。目前停车设施主体结构已经完成,预计5月正式投入运行。
此外,东城区还盘活周边空间资源,在金宝大厦、天润财富中心等商业楼宇为居民提供错时共享停车位,在交通压力较低的豆瓣胡同东侧计划施划43个停车位,引导居民分区域停放。
整合户外环境设施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随着整条道路布局优化,朝阳门南、北小街的步道空间将由3.23公顷增加至4.63公顷,沿途公共空间也将同步提升。
改造前,朝阳门南、北小街总共有42个大型电箱,其中41个都放在便道上。为了清除这些“拦路虎”,东城区对道路上占道的大型电力箱体、通信箱体和散落在墙面、地面的小型电力墙,以及随杆设置的小型机箱进行功能整合、就近迁移和更新设备,尽量减少数量,缩减体积,实现“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目标。沿线散落的电线杆、路灯、信号灯等杆件也通过“多杆合一”腾退占道空间,保障步道畅通、连续。
空间腾退出来后,朝阳门南、北小街将全线开展无障碍系统建设,突出人性化细节,构建安全、平整、连续的出行系统。“我们首先要找平路面,这条街由于历史原因,每段的路面高度不同,盲道也不连贯。”李明扬介绍,改造将综合考虑人行道、胡同口、公共建筑出入口等存在明显高差的节点,“找平”道路高度,加强坡道设计,系统性规划盲道,更换隐形井盖,实现盲道连续贯通。
由于朝阳门南、北小街周边公园较少,增加公园式的休闲空间成为改造重点之一。“原来封闭式的绿化带将被打开,增种冠大荫浓的乔木,补种行道树,通过空间整合在道路东侧打造总长1.5公里的公园式步行空间。”李明扬介绍,同时整条街巷的非机动车停放点也将大幅增加,预计能满足1100辆非机动车停放。
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介绍,目前,朝阳门南、北小街已基本完成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土建工程,即将开展园林绿化、建筑风貌、景观节点空间等改造提升,同时引导沿街商户参与“统规自建”,积极探索“业态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