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日期:2024-02-28 10:55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雨儿胡同的老街坊们,至今难忘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老城改造,走进雨儿胡同看望4户老街坊。“当时我就在现场,总书记对这一片胡同很熟悉,他和大家亲切握手、拉家常,让我感觉就像一位久违的老街坊。”忆及10年前的场景,雨儿胡同14号院居民冀红仍历历在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1)(1).jpg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推进老城保护复兴工作指明了方向。10年间,东城区始终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在保护古都风貌、留住胡同韵味的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便民服务、提高生活品质,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民群众幸福根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城新篇章。

  古都风貌保护

  赓续历史文脉

  绵绵古韵焕发时代新风

  南锣鼓巷建成于元大都时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自南锣鼓巷南口向西行至东不压桥胡同,驻足河畔向北眺望,晴朗的早春时节里,玉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穿巷而过,木质的围栏、休憩的居民、来往的游客以及精致的四合院,给人一种静谧而纯净的感觉。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玉河故道遗址视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番话,说到了无数人的心坎上。2023年,东城区完成疏整促重点区域项目玉河北段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历史水系恢复、公共空间改造和补充便民服务设施等内容,打造出“文化更可知、水街更开放、蓝绿更相融”的风貌展示区。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3).jpg

  沿着修复后的玉河南段行走,但见河水清澈蜿蜒,道路曲径通幽,两岸树影婆娑,周边宅院一新,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和雅韵东方的宜居图景徐徐展开。作为昔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在历经由曾经的繁盛转至衰败、甚至成为被填埋的暗渠后,如今的玉河不但“重见天日”,更带着几分往日“水穿街巷”的景致。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4).jpg

  在东城,类似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丰富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历史遗迹,无不反映出东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韵味。10年来,东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崇文争先”理念,赓续历史文脉,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古都风貌“金名片”。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5).jpg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保护好中轴线是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重要举措。东城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将中轴线风貌整治与街区更新有机结合,攻坚完成了天坛医院旧址等重点建筑腾退整治工作,进一步彰显了中轴线景观视廊壮美的空间秩序;以“绣花功夫”推动前门大街、钟鼓楼周边、西草市沿街的环境风貌提升,改善街面风貌;实施永定门、钟鼓楼等文物建筑修缮,利用“时间的故事”“邦国永定”等展陈阐释中轴线丰厚的历史文化。

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作为老北京四九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城辖区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街区和四合院众多。近年来,东城区围绕道路断面优化、绿荫化改造、文化展示挖掘、城市风貌整治等,对崇雍大街、平安大街(东城段)进行了综合改造提升。2019年以来,崇雍大街北段的雍和宫大街呈现出“慢街素院”的古都风貌;崇雍大街上的东四南北大街再现“京韵、大市”的古都风貌;平安大街(东城段)由主干道路功能转型为绿色交通道路,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绿色大道悠闲慢行。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8).jpg

崇雍大街。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9).jpg

平安大街(东城段)。

  今年,东城区将对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在朝阜路(东城段)以打造“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漫道”为目标,从建筑风貌、景观环境及市政设施三方面让古都风韵与时代风貌交相辉映。提升后的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将与崇雍大街、平安大街(东城段)形成“两纵两横”格局整体亮相,让人们在绿色中健步悦骑、赏游古今。

  人居环境改善

  建设和谐宜居首善城区

  奏响老城复兴最美“变奏曲”

  连通玉河河畔与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是南锣鼓巷两侧“鱼骨状”胡同群里最具京味儿的胡同之一。新春的脚步尚未远去,胡同内,满眼的大红灯笼、“福”字与春联,在青砖灰瓦、木槛朱门中勾勒出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气息。在雨儿胡同14号院,居民冀红与杨占岭正忙着在厨房内蘸糖葫芦。这是杨大哥的拿手绝活,逢年过节或是社区组织活动时总会蘸上几十串,给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解解馋。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1).GIF

  厨房面积虽小,却解决了以往生活中的大难题。“以前一到春节就发愁,因为室内条件差、没有厨房,年夜饭只能在院里做,一顿饭做下来两条腿都直打哆嗦。有了这新添的小厨房,真正让一家人吃上了热乎乎的年夜饭。”冀大姐说。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GIF

  遥想10年前,冀大姐一家的生活还是另一番景象,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平房里,没厕所、没采暖,汛期雨水倒灌。与众多老旧城区一样,雨儿胡同基础设施旧、居住条件差,住房条件、街巷环境等亟待改善。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和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聊家常、谈希望,倾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10).jpg

改造后的雨儿胡同。

  东城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起启动南锣鼓巷地区保护复兴工作,从功能疏解、风貌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以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创新推出“申请式腾退”和“申请式改善”两种方式,在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同时,新增厨房、卫生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完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

  变化自此发生在四条胡同的各个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30号院内,多年的违建已被拆除,恢复了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的古朴样貌。进院门不远处,冀大姐、杨大哥与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青、社工肖今,居民代表黛言洁、李福生、李长林一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总书记就是在这个位置与大家合的影。”因为当时院内太过拥挤,9个人在1米左右的过道中站成三四排,甚至还有4位居民的脸没露全。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13).jpg

  现如今,30号院变成“雨儿人家”所在地。10年前合影的地方,东侧变成了小院的板报墙,西侧搭起木质廊架、摆上了桌椅,预留了充足的休闲空间,从东至西足有近5米宽。通过“申请式腾退”,院内腾出的空间根据居民建议,有的被打造成胡同居民聚会的“槐香客厅”,有的变身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有的成了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类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有了共享空间“文馨书馆”。

  恰逢元宵节,社工与居民代表一同聚在“槐香客厅”内猜灯谜、唠家常,述说着10年间胡同、小院里的变化。分别之际,几人再次在当年合影的地方拍照留念。“老胡同的现代生活,让我很知足!我们常想着,什么时候总书记再来,请他看看我们的新变化。”冀大姐说。

  10年间,随着老城保护和修缮整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城胡同焕发了新生。东城区以首善标准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实施落地,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全面实施责任规划师制度,恢复胡同风貌、修复街区生态,街巷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起,东城区连续实施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以“绣花功夫”开展街巷微治理、提升街区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守护古都文化,实现环境精致净美、城市舒朗宜居。全区“不停车”胡同达45条;雨儿胡同等13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数量居全市之首。2023年,东城区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三年行动计划,力争至2025年,全区背街小巷环境面貌整体提升,精细化长效治理管护机制运行高效,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更加浓厚,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加强便民服务

  便民生活为幸福“加码”

  京味胡同为生活“添彩”

  新春伊始,草厂四条胡同同北京众多街巷一样,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老街坊们一声声“过年好”的问候之中,满载着对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期许。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1).jpg

  前门草厂地区从西到东整齐排列着10条胡同,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也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2019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并走进两个居民院落,了解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情况。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2).jpg

  东城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多措并举提升居民生活居住品质:梳理地下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推进“厕所革命”,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开展“电采暖”和“全电厨房”改造,引入平房区物业,居民生活更加舒适便利;推进“美丽院落”建设,在保留院落古朴风貌的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5年间,昔日拥挤不堪的老胡同变了样。“胡同里的京味儿留住了,日常生活也更加便利!”在草厂地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李彩仙笑着说。

  跟随李彩仙的脚步,记者一同体验了这里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从草厂四条胡同北口步行约7分钟,就来到东城区政府便民工程网点“悠惠万家前门东小街店”,鲜蔬果品、活鱼、肉类、炒货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一家开锁、配钥匙、修鞋的小摊位,满足了附近居民修补的需求。

  硬件设施不断升级、街坊邻里日益融洽和睦,在东城,胡同不仅再现着老城韵味,更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6).jpg

兆军盛菜市场。

  无论是古都风貌保护,还是老城更新改造,出发点与落脚点都离不开“民生”二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东城区聚焦核心区养老特点,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做实养老服务联合体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27).jpg

  养老助餐服务是老年群体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2023年,东城区养老助餐点突破100家,通过自营配餐、集中配餐、第三方配餐、老年餐桌+定制、公益+助餐等模式,全力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之余,东城区还积极探索特色举措,不断满足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位于交道口南大街75号的交道口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以健康小站智慧平台为基础,集老人健康指数、家居安全、生活需求、子女联络为一体,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态,采集生理数据及家居安全数据。今年,该中心将增加10余张床位,对失能失智老人集中护理;与隆福医院联合开设医务室,对老人慢病管理与用药进行指导。

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居民提供助老服务。

  春节期间,在东华门街道“爸妈食堂”,机关干部、志愿者、职康站学员与青少年一同与老人包饺子、聊家常,共享“家”的味道和温情;元宵佳节,在朝阳门街道,5组“心·潮”家庭正式组建,每组由地区2位儿童志愿者、1位社区志愿者以及帮扶老人共同组成,以“一老一小一家庭”精准结对帮扶的形式,为老人送去更多的心理及精神关爱服务;全区每月一次的“惠老大集”以1+N“惠老”主题开展,从食、康、养、娱等多方面搭建为老服务平台;覆盖全区17个街道的“助老打车暖心车站”,帮助老人实现方便又快捷的“一键出行”……软硬件双提升,不断构建完善具有东城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32).jpg

东华门街道举办“孝行东华 爸妈家宴”。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城篇章! (33).jpg

朝阳门街道“心·潮”家庭正式组建。

  今年,东城区将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分片区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试点推进社区卫生、养老、助残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心带动驿站、驿站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