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名单公布,在入选的105家园区中,来自东城区的园区共17家,其中入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2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14家,入选数量近四年连续位居全市前列。
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航星文化科技产业园
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
(排名不分先后)
歌华大厦文化产业园区
嘉诚胡同创意工场
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排名不分先后)
德必WE”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天坛)
隆福寺文创园
人民美术文化园
北电科林107号院
东雍创业谷
“红桥智·创”文化创意空间
77文创园
雪莲·亮点东四文创园
首创咏园
亮点文创园
远东科技文化园
鑫企旺-六零八文创园
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
天鼎218文化金融园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东城区,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星罗棋布,一个个更新升级的院落,承载着古都文化积淀,一场场文化交流的活动,见证着老城创新活力。近年来,东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坚决扛起文化大旗,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与产业生态链载体作用,持续孵化文化产业类聚的“文巷”,不断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东雍创业谷
2007年以来,一批疏解腾退后的老旧厂房,主动在减量发展中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多点开花”。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园区共47处,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入驻园区办公企业约2300家。通过存量空间有机更新,既保留工业厂房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又实现了产业空间“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不断探索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的东城模式。
·文化价值新表达·
承载文化繁荣使命担当
不到寸径的圆形耳环中,以丝绸为底,双面绣成千里江山;四方如意的盘扣,穿上两颗珠子,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挂饰……位于幸福大街西侧永生巷4号,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碰撞,持续在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首创咏园”出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迁址入驻,汝醉文化的汝瓷体验空间精彩亮相……园区通过创建非遗资源聚合平台,与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建立联络,接洽国内外优秀设计资源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全面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时,首创咏园成功孵化“呦呦物色”品牌,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建立全新东方美学新声场,为大众物色复合场景的东方美好生活方式,构建呦呦市集东方生活方式品牌发声场和体验社交场,精彩打造东方美学策展型商业空间。这个原本是上世纪的老旧厂房变身文创园区,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作为发展的内核,创新作为发展的引擎,两者的融合在古老而现代的东城愈加明显。
咏园
古香古色的牌坊、开阔雅致的京式四合院、丰富多彩的京作技艺展示……北京中轴线最南端,永定门城楼旁,原“龙顺成”生产厂房和展销地,历经近两年的改造,变身金隅龙顺成文创园。集“龙顺成”博物馆及家具展示、文创办公、文化传承为一体,完整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通过“非遗在社区”“京作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让大家走近非遗,感受非遗,提升社区文化活力,带动周边浓厚文化氛围。
扇车、谷砻、石磨等工具,老百姓家门口的老粮店、小酒馆被“搬”进了博物馆,生动的微缩场景呈现粮食从耕到收的全过程……在位于南二环边的大磨坊文创园内,首都粮食博物馆已成为北京粮食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大磨坊文创园原址曾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磨坊面粉公司,法式红砖建筑怀旧的格调吸引了包括FIBA国际篮联、中国搜索等知名企业入驻。
东城区持续鼓励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戏剧演艺“实验场”,持续推出沉浸式戏剧等“演艺新空间”,大力支持“黑匣子戏剧主题市集”“鼓楼戏剧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推出《现在开市》《大真探赵赶鹅》《镜花缘》等文化品牌剧目,积极助力“戏剧之城”建设,为文化繁荣增添动力。
77美术馆
·文化发展新动能·
加速文化科技创新驱动
位于北二环护城河畔,与雍和宫、国子监、地坛等重要人文景观遥相呼应,坐落着航星文化科技产业园、歌华大厦文化产业园2处市级示范级园区。航星文化科技产业园由上世纪60年代的军工企业旧厂房改建而成,从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成为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示范园区。航星园发展植根于东城深厚的文化资源,集聚了光线传媒、猫眼娱乐、永航科技、祖龙娱乐、红鲤鱼数字院线等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以及七维视觉、齐聚科技等高成长性企业。园区聚焦影视、游戏、视频等数字内容创意产业,致力打造国际“数字文娱”产业创新中心。
航星园
歌华大厦文化产业园依托歌华传媒、锋尚文化、京演集团、央视动漫等文化领军企业,重点聚集影视动漫IP开发授权、新媒体、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虚拟化身、虚拟现实、裸眼3D显示等关键技术在影视娱乐、数字创意等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应用,致力打造“数字传媒”产业集聚区,目前歌华大厦已成功获评首批“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歌华大厦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以融合加速产业升级。随着文化数字化转型,园区“文化+科技”融合特征显著,目前13处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市级科技孵化器,11处园区被评为市级众创空间。园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1家,占全区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近三分之一。东城区鼓励成熟园区探索产业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通过加快引入附加值高、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积极培育集群化、融合化“文化+”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和贡献水平。
红桥市场
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激发园区产业创新活力。2023年底,东城区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全市首个“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东城区持续探索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新路径、新模式。禄米仓、德必等园区不断探索“房东+股东”“基金+基地”投融资模式。北京银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等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不断推出“京彩文园贷”等特色文化金融产品,为园区入驻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航星园、人美文化园、大磨坊、德必天坛等版权示范基地,努力探索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担保和知识产权转让交易业务。
德必天坛
园区企业扬帆出海,文化“走出去”步履稳健。东城区持续深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学出版社、央视动漫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优势,积极将中科传、歌华大厦等打造为文化出口主题园区。北电科林园区设立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站点,为影视企业提供海外电视台推广渠道和技术服务。禄米仓新视听园区支持园内新片场打造覆盖40多个国家地区的短视频版权服务平台。红桥智创园区落地梅兰书院,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海外教育传播。
北电科林
·文化空间新定义·
打造城市更新发展样本
东城区禄米仓胡同71号原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所在地,目前已成功转型为集视听科创办公区、主题文化街区以及活力居住区产城融合的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区,成为城市更新典范。园区内坐落有区级文物民国小楼以及近现代苏式建筑群,园区聚焦“5G+”新视听文旅应用场景的孵化培育,搭建新视听核心技术与影视动漫内容的服务平台,新片场、天翔睿翼等一批“文化+科技”高成长企业入驻。
目前园区已与爱奇艺视果科技合作搭建了元宇宙实验室,积极推动5G新视听创新应用项目“全感知数实融合文化科技消费示范场景”率先在前门书香世业街区落地。
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区
在东城的胡同深处,还坐落着很多小而美的特色文化园区。在中轴线最北端钟楼附近,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产业园区——金台共享际吸引着一批热爱创造的年轻人。这个院落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称作“上海楼”,是当时参与新中国十大建筑建设的上海专家团队的办公和居住地。如今这里由金隅集团进行城市更新,变身为以小剧场展演空间为核心,通过文创工坊、共享办公、人才公寓的布局,主打青年创意生活,成为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中的“流量明星”。
南阳胡同6号的共享际园区内藏着一处小剧场,步入其中不仅能感受喜剧现场,肆意地开怀大笑,还能登上露台酒吧,点杯小酒、听着音乐,品味胡同里的慢时光。作为北京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之一,位于园区内的铁手咖啡制造总局,现已成为咖啡爱好者的聚集地和网红打卡地。
亮点文创园
从传统“瓦片经济”向“品牌经营”持续探索,也是东城区文化园区的活力密码。东城区持续探索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坚持“一园一品”,根据园区规模体量和特色优势,鼓励园区围绕细分领域开展差异化、特色化运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完善产业生态,重点推动禄米仓打造新视听场景创新展示区,红桥智创打造“非遗电商直播基地”,大磨坊、恒信东方等建设智能搜索、影视特效主题的全市首批“新视听空间”。
鑫企旺-六零八文创园
通过多年调整升级,部分园区产业特色越来越鲜明,涌现出一批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园区,如中科传打造“出版”主题园区,咏园、龙顺成打造“非遗+创意设计”主题园区,亮点文创园打造“文化+设计”主题园区,雪莲亮点、天鼎218打造“文化+金融”主题园区,鑫企旺-六零八打造“文化+体育”主题园区,北电科林、远东科技打造“文化+科技”主题园区等。部分园区持续赋能入驻企业成长,如倍格生态园主动为优质文化科技企业对接应用场景等下游产业链资源,德必园区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孵化与加速等产业“增值服务”平台,形成连锁品牌在全国复制推广。
天鼎218文化金融园
远东科技文化园
·文化消费新场景·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隆福寺文创园,网红精品咖啡1402咖啡一开店,便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探店。位于隆福大厦一层的大麦新空间里,驻演的沉浸式互动戏剧吸引着热爱戏剧的观众。在古老的隆福寺街中,一个古典又时尚的新园区逐渐成型,曾经的老地标开始拥抱“新国潮”,这里正成为新消费风尚体验地和文化新景观。隆福寺文创园已引入美术馆、展览馆、沉浸式戏剧等文化业态,园区还将拓展北京首店、特色小众品牌,引入更多有风格、有品位的文化类商业项目进驻,继续提升区域戏剧演艺资源的集聚效应,打造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主题商业街区。
隆福寺文创园
文化产业园区正在逐步从单纯产业空间向文化消费复合新场景全面升级。目前,东城区47处文化产业园区内共汇聚了200多个文化消费品牌,首店、特色店占比约1/4,其中:雍和书庭、库布里克、码字人等特色书店14家,铁手、跳海D.A.O、Storyboard等新消费品孵化类咖啡馆46家,首都粮食博物馆、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等文博艺术空间17处,马岩松建筑设计、马可服装设计等文化名人工作室15处,南阳剧场、77剧场、小金鱼剧场、大麦新空间等戏剧演艺空间9处,东城区首批演艺新空间60%从文化产业园区内诞生。
通过高效复合利用空间,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孵化文化消费品牌,策划文化消费活动,构建与周边社区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园区不仅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更成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雪莲亮点文创园
此外,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也成为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的重要承载地,以小而精、小而美的业态,积极打造广受市民和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新空间,以模式创新、聚能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其中“主理人”模式以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主阵地,在东城区文化消费领域应运而生、乘势而兴,有力加速了胡同场景下的在地新场景、新消费跨界融合。
人民美术文化园
当前,东城区正在积极打造园区、街区、社区、商区“四区联动”创新融合新场景,构建市民生产生活“新范式”:联动社区打造“以人为本”的幸福园区,面向周边社区开放文化空间,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联动商区打造“前店后厂”的复合园区,推动园区创意智造功能与商区改造升级融合发展,形成内部联动协同生态链;联动街区打造“融合互促”的魅力园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功能,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贯通发展;联动园区打破园区间的“隔墙”,打造“生态共生”的共享片区。
嘉诚胡同创意工场
下一步,东城区将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全力将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奋力书写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城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