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经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授牌,北京市东城区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产业引领区建设,高标准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12月21日,以“融合·生机——深化文化金融合作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的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召开。
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顾良飞在会上致辞。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出席会议并讲话。
孙新军在会上致辞。
顾良飞在会上致辞。
缪沐阳出席并讲话。
霍志静出席并讲话。
姚力出席并讲话。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二级巡视员李君、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林增伟,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副区长李卫华,浙江省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应建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出席会议。
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共同承办,北京银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城支行联合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共同协办,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东城支行进行了特别支持。
作为国内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与金融合作盛会,今年的峰会由开幕式、主旨演讲和主题论坛等环节组成,来自政府、高校及文化、金融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文化与金融互联互补、互融互促新模式,热议金融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未来。
峰会见证了文化金融合作的“高光时刻”——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宣布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赵海英代表东城区领取示范区牌匾。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报告(2023)》,阐述了新时代文旅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前景。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以“擦亮文化金融品牌,服务文化繁荣兴盛”为题,分享了北京银行文化金融的探索经验。
赵岑发布《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报告(2023)》 。
霍学文做主旨演讲。
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城支行与北京东城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银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在大会现场达成战略签约,通过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努力创造更多文化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成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上,与会嘉宾深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发挥金融引擎作用,全面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围绕金融如何更好地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演讲。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深刻解读了国家发展文化数字化的战略意义和未来方向。
在城市更新发展中,金融支持和文旅赋能至关重要。来自陕西文投集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文化旅游集团和花花生生公司的企业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案例。
来自腾讯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京东方视觉艺术和新维畅想数字科技的企业代表,则围绕“科技创新驱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经验分享和圆桌讨论。
2019年12月底,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正式批复北京市东城区获得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创建资格。四年以来,东城区通过持续聚焦构建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文化信贷风险分担、文化创业投资扶持引导、文化资产定价流转“四个体系”,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两个创新”,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奋力书写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东城方案”。
先行先试,开创“东城模式”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在这幅由深厚历史文化勾画,独特城市韵味填色的东城画卷上,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交流探索、融合发展,不断演绎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辉煌篇章,为东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策“铺纸”,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抓住北京市“两区”建设契机,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年-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先后出台,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渠道拓宽、合作资源汇聚,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标准“添墨”,为文化金融合作打造创新样本。认定全国首批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率先为产业发展建立标准。推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批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三家属地支行率先挂牌更名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行。联合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七部门出台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认定标准,对示范区专营、特色支行认定标准进行了探索性界定,并正式授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8家属地支行为首批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截至2023年第3季度末,8家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服务北京地区的文化企业贷款存量余额51.11亿元,文化企业贷款存量户数274户。
机制“展笔”,为文化金融对接提供高效平台。针对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东城区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创新推动优质文化企业“白名单”服务机制,系统整合企业多维度政银数据,推动精准开展企业画像,助力银行保险机构高效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对文化企业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服务以及政府扶持政策挂钩,形成“以信用促融资、以发展强信用“的良性循环。
金融活水,成就“东城机遇”
近年来,东城区文化产业整体呈现稳步、协调、健康发展态势。2023年1-9月,东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930.7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与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三,文化产业人均地均产出全市第一,吸纳从业人员5.4万人。东城文化品牌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东城区文化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更加科学、高效的投融资支撑,是从创新深处流来,向文化产业发展奔流而去的金融“活水”。
投资扶持体系“精浇灌”文化企业蓬勃生长。东城区构建了文化产业投资扶持体系,实施优质文化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文菁计划”,通过领军企业奖励、高成长奖励、投贷奖励配套和项目补助等方式,形成文化企业全周期扶持政策体系。创建以来先后有256家文化企业获“文菁计划”补助支持资金7916万元。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文菁产业基金,首期首笔募集资金5225万元,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特征突出的文化新业态投资项目。
东城区“文菁”文化+产业基金2023年首场项目路演对接会。
风险分担机制“深滋养”文化企业稳健前行。东城区设立规模3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其中1000万元优先支持文化类企业融资需求。创建以来,纳入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企业50家,涉及信贷余额2.17亿元,其中文化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占比78%。围绕文化企业海外业务面临的风险,探索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深度合作,为东城区文化企业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购买外汇衍生品等方式降低海外业务风险,提升文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2023年“文菁宣讲”系列活动。
创新金融产品“细润泽”文化企业解难纾困。东城区汇集着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最强战队”,探索文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联合8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创新推出创新文化金融产品39个,其中北京银行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创新“四专四单”服务模式,在审批权限、业务流程、风险管控、考核监管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出“文菁贷”“文化英才贷”等多个无抵押、免担保的金融产品。中国银行通过“非遗贷”,对非遗传承人提供经营贷款,解决中小文化企业信贷难题。
要素繁荣,打造“东城名片”
在高标准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努力下,东城区高质量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强化要素市场,推动文化领军企业稳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园区日臻成熟,文化金融人才不断涌现。
积极助力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东城出台《东城区关于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若干措施》,创建期间推动锋尚文化、全时天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建立与深交所、上交所、新三板等主要资本市场合作机制,积极推荐区内72家文化企业进入北京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加快区内文化企业上市进程。目前,东城共有锋尚文化、中文在线、光线传媒等11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区上市企业的1/3。
锋尚文化深交所上市。
创新拓展文化产业承载空间——东城区积极挖掘老旧厂房存量资源,编制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运营规范、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的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德必天坛、东雍文创园、大磨坊文创园等建立金融服务站,为园区内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小额资金担保等服务,鼓励德必天坛、东方嘉诚等文化产业园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孵化园区内初创企业,不断健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德必天坛文化金融服务站。
梯次培养文化金融复合人才——成立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文化金融合作路径,为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注入理论动力。加大“四巷”人才引进力度,推动艺术品交易、文化金融、文化版权、游戏动漫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举办“文化+”创意大赛,激发文化金融人才创意活力。连续七年举办文化金融高端人才研修班,累计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培训中高层管理者1200余人。
2023年东城区“文化+”创意大赛。
强劲动能,培育“东城生态”
在东城,凝聚着文化与金融的多方力量,汇集起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产业生态。
搭平台,让生态服务更便捷。吸引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东城,与东城区国资公司共同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发起成立东城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积极构建政策信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企业孵化、文化金融产品研发和文化金融人才培育服务平台。打造线上文化金融服务窗口,“一站式”集成市区文化产业政策申报及投融资需求对接。支持文创板公司探索文化资产定价流转体系,联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打造首都文化企业专属服务平台——北京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征集意向挂牌文化企业45家,完成签约辅导近20家。
创品牌,让生态声量更强大。推动国家级北京文化论坛永久落户东城,吸引优质文化金融人才、机构、企业集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连续6年合作举办“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发布《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金融前沿话题进行探讨,打造国内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与金融合作盛会。举办“文菁汇”文化金融系列沙龙活动,搭建政府、行业专家、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活动社群。
“文菁汇”文化金融沙龙。
新模式,让生态场景更丰富。王府井商圈落地北京首个数字人民币消费试点,举办“数字王府井 冰雪购物节”,发放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联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举办“京彩惠民生 东城书香行”活动,累计带动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活跃3万余户。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与金融机构围绕“故宫以东”品牌建设、项目孵化、消费场景打造等展开“金融共创”。聚焦“文化金三角”,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浦发银行等通过银团贷款方式提供44亿元信贷资金,助力隆福寺重点项目建设。中国建设银行提供4500万信贷资金支持北京·禄米仓新视听文化产业园区提升改造。北京银行为锋尚文化提供4000万非融资性保函支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项目建设。
联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举办“京彩惠民生 东城书香行”活动。
“万物生长——2023‘故宫以东’共创大会”在嘉德艺术中心成功举办。
点点滴滴的积累,汇聚成东城区文化金融合作的璀璨成果:涌现了锋尚文化、光线传媒、中文在线等高速成长的文化企业,保利拍卖、嘉德拍卖已在艺术品交易领域形成“北京价格”。中国出版集团、保利文化集团2家驻区文化企业获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北京工美集团3家驻区文化企业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16家园区获“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称号,数量持续位列全市第二。
文化与金融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未来,东城区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持续把“文化+”作为重要引擎,在强化高位统筹,深化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供给,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强化产品创新,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平台支撑,搭建文化金融融合生态;强化品牌赋能,促进文化金融合作创新;强化人才培育,打造文化金融研究智库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示范高地、全国文化要素的交易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展示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