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东城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文光已经在京作硬木家具制作行业驰骋了二十余年。不久前,他刚刚荣获“北京老字号工匠”称号,他说:“古旧家具的修复是个干到老、学到老的行当。”
机缘巧合成就了一名家具技术能手
2000年,是王文光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那年,从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毕业的王文光和同学一起来到当时还是前店后厂的龙顺成应聘。在应聘的过程中,同学们大都倾向于收入较高的销售岗位,只有王文光和几位同学选择了留在车间做学徒。
入职培训刚结束,一辆面包车载着几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到距城区30公里的生产基地。进厂后,王文光师从于龙顺成老艺人王世平开始学习机械木工技艺。
“师傅教授东西十分严厉也很严谨。”刚入行的王文光被师傅嚷过几次后,虽然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但心里却明镜似的,“师傅冲你嚷是想让你好,如果不管你、放任你,那你不是永远都学不会吗?” 划线、开榫、打眼、异形部件加工,一项一项地学,两年间,王文光不但掌握了专业明清家具加工工艺,还在现有设备、生产工艺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革创新。他在没有高端大型设备的情况下解决了超大型组合圆餐桌加工任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先后被金隅集团公司评为“青年岗位能手”“科技创新能手”。
在担任机加工车间负责人期间,王文光带领团队圆满完成颐和园延赏斋内设屏风宝座、北海团城内设家具、香山勤政殿内设家具、首都机场元首接待厅内设家具、全聚德皇帝套房内设家具等重大工程项目。
技艺传承助力了一位文化传播使者
2008年底,王文光遇到了职业瓶颈——作为一线管理人员,涉及到的技术层面少了。他就向单位申请调岗,跨部门来到古旧家具修复中心,师从龙顺成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大师学习传统手工木工及古旧家具修复技艺。
传统木工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承技艺,尤其以硬木材料为载体的高端细木工家具制造更是我国传统家具制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手工木工的学习首先是建立在艰苦体力劳动的基础上的,从前靠机械设备很轻松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里就变成了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准备一套自己的工具,市场上有卖的,得挑最好的。达不到标准和没有售卖的就得自己制作,否则根本就干不了活儿。”做完了工具,王文光开始磨刃口儿,硬木材质对刀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工具都合格了,基本功的练习才能开始,“这是没有近路可抄的事情,就是苦练。”
日复一日,地上的一堆堆锯末、一团团刨花堆得像小山一样,都是王文光用汗水换来的。因为已经有了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王文光把重点放在了练习手工技艺上。他知道,只有掌握了使用所有手工工具的基本功,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榫卯结构。“下一步就是‘攒活儿’,基本功就是‘刹肩口’(传统称为刹活儿),是将所有部件的链接肩口修整的天衣无缝、尺寸精准。然后是‘打扫活儿’、‘接线脚’、打磨、烫蜡。”王文光把这一套基本功掌握下来就用了两年。
“那些古旧家具,你不但能抚摸它,还能通过无损拆解、修复后再组装起来,这感觉简直太棒了!”在王文光看来,家具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是一个载体,它承载众多的文化记忆,一辈一辈流传、发展。“日积月累的东西越来越多,做的东西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王文光还开始兼职负责龙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非遗文化游”接待讲解工作。面对社会参观团体、在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及京作硬木家具爱好者,王文光从原材料的种类、产地、发展历史开始,以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过程为索引,向参观人员完整展示、讲解整个生产制作过程及工艺特点,使观众能够系统完整地了解京作硬木家具的整个生产工艺及特点,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上京作硬木家具,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全新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