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时空之门,品味中轴之美。7月15日上午,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文化东城”会客厅活动,邀请东城区文联副主席李哲开展“漫步东城 打开中轴时空之门”主题讲座,以“门”为线索串联中轴故事,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古都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4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
在北京,有这样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北端是钟鼓楼,以晨钟暮鼓镌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南端是永定门,巍峨耸立,见证南城几百年的市井繁华。这条肇始于元大都、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如同古都之脊,串联起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等历史文化遗存,也书写了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绚烂的文化底蕴。这些建筑群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而起承转合,过渡连接,靠的正是重重门户。不同的体量和形制,不同的层级和讲究,这些门户在庞大的建筑群中,往往是如同音符一样的存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促使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
此次李哲携其新书《中轴之门》走进“文化东城”会客厅,从“为何要书写中轴”“为何集中写门”“为何用老照片”“为何强调传播力”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认为,北京中轴线是由建筑群烘托而来,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展,而建筑群之间、建筑群自身,门是枢纽节点。活动现场,李哲通过百余张珍贵老照片,带领现场观众回顾历史现场,了解中轴线上值得关注和探索的细节,并呼吁大家参与到中轴遗产保护和名城保护中来。在场读者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直观感受到了北京中轴线的往日风貌和老城鲜活的生命力,体会到了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
“这本《中轴之门》,撷取了这条文明轴线上的座座门户,结合百年光影和细密考证,为我们呈现了直观生动的中轴历史。”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的新书推荐语如是说。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高水平,凝聚着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近年来,东城区积极落实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在守住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的基础上,重塑北京中轴线壮美空间秩序,鼓楼展陈精彩亮相,生动讲述“时间的故事”,“字里行间读中轴”北京中轴线专题文献展、故宫艺术公开课等“中轴线上”系列活动,让传统中轴线熠熠生辉,大型网络文化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等文艺精品创作,创新影像表达方式,共同讲好中轴线文化故事。
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
今年以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也陆续举办了《世界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一条“线”的数字化生长》等主题讲座,持续放大中轴线文化影响力。下一步,研究院还将邀请更多文化领域名家走进小院儿“会客厅”,搭建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号召广大市民朋友继续支持参与北京老城和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共同展望未来的北京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