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美、住着更美!东城胡同里,“长”出更多美丽小院

日期:2023-07-13 16:48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伴随着城市更新,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正在“长”出越来越多的美丽小院。

  今年,为期三年的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再启动。在行动方案中,建设“美丽庭院”这一表述首次提出。其实,通过“一院一策”改造,核心区近年来已经率先打造了100余个“美丽院落”和“最美院落”。

  这些老北京胡同里的小院儿,是如何从拥挤逼仄、违建丛生的大杂院,变身为“看着美、住着更美”的宜居院落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雨儿胡同30号院

总书记到过的大杂院

成了敞亮的“雨儿人家”

雨儿胡同30号院

  街坊出镜

  李长林是雨儿胡同的老居民。“我就在这胡同生的,住了69年。30号院,熟!过去住这院里的人,都认识。”

  聊起雨儿胡同30号院过去的样子,李长林双臂展开比划着:“大杂院,中间就剩下这么一个小过道走人,过道里最多并排站3个人,再多就挤不下了,过道两边都是违建。”

改造后雨儿胡同风貌

  雨儿胡同地处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随着人口密度加大,胡同院落中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就拿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雨儿胡同30号院来说,十年前,小院中挤了14户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不足25平方米。

看着美、住着更美!东城胡同里,“长”出更多美丽小院5.jpg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和居民亲切座谈,并留下一张合影:狭窄的过道中,9个人站成三四排,总书记在最中间,由于太过拥挤,有几位居民的脸都没露全。

  2015年,东城区以雨儿、帽儿、蓑衣、福祥这4条胡同为试点,启动修缮整治项目。2019年,为保护院落传统规制格局,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胡同院落也进行了修缮改造。

看着美、住着更美!东城胡同里,“长”出更多美丽小院6.jpg

  如今再次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大院门上高高悬挂着“雨儿人家”的匾额。推门而入,眼前豁然开朗。三排青砖灰瓦的平房搭配着古朴木窗,显得雅致而又京味十足;宽阔的庭院内还搭起木质廊架,摆上了桌椅,预留了充足的休闲空间。

  通过“申请式腾退”,院里的12户居民搬离,院内尚有两户居民常住。小院中腾出的空间到底干吗用?居民们七嘴八舌提起建议来。“我家虽然搬走了,但以后再想回来看看,还能不能有个落脚的地儿?”“家里孩子爱读书,院里腾出的地儿,能建个小图书馆吗?”“老粮票、老黑白电视我家都留着呢,能不能在院里设个小展览?”

  很快,居民那些美好的想法和建议成了现实。30号院内腾出的空间,有的被打造成胡同居民聚会的“槐香客厅”,有的变身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有的成了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类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有了共享空间“文馨书馆”。雨儿胡同30号院摇身一变,成了面貌焕然一新的胡同“共生院”。

  “提前两天预约‘可自带食品’厨房使用完毕后,请将水池灶台清理干净”……30号院“槐香客厅”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则使用制度告示。“这是我们社区的共享客厅,搬走的居民愿意回来坐坐,街坊们愿意聚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都可以使用。”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卢涌告诉记者。

  “过去家里地儿小,请同事朋友来家串门也不方便。现在好了,30号院变成了‘雨儿人家’,居民们没事就爱到‘家’来坐坐。”李长林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视频,“您看,去年我在‘槐香客厅’请同事朋友吃了顿饭,自己做的凉菜,点的外卖,不错吧!”

史家胡同45号院

修旧如旧

民国老垂花门精细复原

史家胡同45号院

  街坊出镜

  史家胡同45号院,原是民国时期天津木斋中学一位女校长的旧居,院落改造完毕后,修缮完成的垂花门一下子成了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看看这彩绘,跟当年漆上去的时候一样漂亮!”来往的居民自豪地说。

  此前,史家胡同45号院年久失修,尤其院内的一处垂花门破损严重。院内居民抱怨:“这门早就朽烂了,用油毡布搭着,门上的木头经常往下掉。”

史家胡同45号院垂花门改造前

史家胡同45号院垂花门改造后

  2015年,史家胡同45号院启动改造,修复垂花门是此次改造的重头任务。

  为了修复这处垂花门,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系的设计师志愿者惠晓曦没少下功夫。惠晓曦请来北京工业大学古建修复的“行家里手”,通过3D扫描仪测绘,从残损的建筑中,推测制作复原图,再根据漆片颜色确定垂花门原有颜色。而曾经参与过文物古建修复的专业施工队伍,则拿出了修古建的手艺,对居民院中的垂花门进行“精细复原”。

  史家胡同45号院

  从垂花门上拆下的门簪、抱鼓石、条石台阶、老砖等老物件被尽量保留。原有垂花门的残件,也被编号保存,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中进行展示。院内废弃的煤棚和违建被拆除后,腾出的空间被辟成了种植区,居民们一下子拥有了种植和晾衣空间。

  看到垂花门一点点恢复古朴的原貌,原本对工程还在观望甚至有些抵触的居民们乐了,有的从自家搬出板凳让工人师傅歇歇,有的端茶倒水询问施工进展,每个人都对院子改造满怀期待。垂花门修缮完成后,最终成了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政策速读

  “一院一策”改造胡同小院

  近年来,本市连续开展了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背街小巷,群众身边的环境品质显著改善。

  今年启动的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更加注重“精细化环境治理”。不仅仅局限于一条街巷,而是以一个街区为单元,集中连片推进更新改造。同时,深入部分核心区院落开展地下管线改造、厨卫入户、增设便民设施等“一院一策”改造。

  按照新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全市背街小巷市容环境面貌将整体提升,便民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浓厚,市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背街小巷将成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

  胡同小院,向美而生。

来源:北京晚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