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生动实践在东城

日期:2022-11-17 09:07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11月15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孙新军、周金星、吴松元、汤钦飞等区领导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松元主持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东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北京市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订草案)》;选举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区委副书记、区长周金星作关于《东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东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把“城”的发展寓于“都”的功能之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忠实履行核心区职责,高效有序推进《东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各项任务落实,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东城区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心区控规的批复精神,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围绕“六个注重”,切实担负起历史责任,坚定有序推动核心区控规在东城落地实施,形成生动实践。

做好中央政务服务保障

全面营造优良政务环境

三年来,东城区圆满完成政务服务保障任务。始终坚持把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作为核心区工作的第一要义,牢固树立“红墙意识”,全力做好“四个服务”。加强建筑高度管控,重点推动长安街纵深及周边区域品质提升。圆满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积极对接中央政务需求,优化政务功能布局。

在持续提升重点地区环境方面,东城区坚持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精细化治理,完成东四南北大街、东单北大街、地安门东大街、东四十条、张自忠路等主要大街综合整治提升,优化故宫周边旅游设施布局,提升王府井主街和西街等区域景观,开展了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此外,全区不断改善交通出行体验。加强长安街周边交通保障,完成王府井地区智能交通引导系统建设、王府井东街改造提升和北极阁路(东段)道路修复。优化城市道路景观,完成东直门桥至雍和宫桥、永定门桥至东便门滨河林荫漫步道建设,珠市口至广渠门桥环境提升。实施环二环东城段林荫景观节点升级改造,居民出行和休闲更加便利舒适。崇雍大街展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古都风貌,平安大街示范段亮出绿色名片。

打好“组合拳”

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三年来,东城区持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要求,高质量创建“基本无违建区”。按照“严控增量,规范存量”的要求,持续开展住宿业整治提升。

同时,东城区统筹利用腾退空间提质增效。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导向,通过“留白增绿”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绿网”布局,完成地坛公园周边路网、东四南北大街林荫大道、天坛东里1-8号楼等绿地景观提升。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平房区腾退空间优化商旅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前门地区文华东方酒店体验院落。利用老旧厂房等大尺度疏解腾退空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广“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打造出首创非遗咏园、大磨坊文创园、隆福寺文创园、嘉诚胡同创意工场等一批知名园区。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打造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东雍文化园等高品质特色园区。发布《东城区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成百余处楼宇改造升级,中粮置地广场、中粮广场、荷华明城大厦入选中国城市更新新地标,优质空间资源集聚态势逐步形成。

有序推进老城保护复兴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三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首个央产文物腾退项目——皇史宬完成腾退并向社会开放。完成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实现御道景观贯通。通过“点亮中轴线”展现历史文化脉络,举办“戏润中轴”等特色活动,生动讲好中轴线故事。

东城区还多措并举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重点抓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完成天坛西草市街南段街区更新,7处历史建筑示范挂牌。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颜料会馆、临汾会馆联袂上演“会馆有戏”,走出了会馆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推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我区举办并永久落地东城,打造文化领域全国性品牌论坛。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持续提升东城文化的感知度和文化黏性。

在创新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规范上,东城区发布了《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2025年)》,明确“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管控导则。扎实推进钟鼓楼周边、三眼井地区恢复性修建工程,启动东四三至八条、国子监—雍和宫、北锣鼓巷、张自忠路北等4片试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东城区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规划纲要》。完成58处区保文物“体检”,逐步形成“一图三库”监测管理档案、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和数据库。

扎实开展精细化街区更新

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东城区创新完善街区更新政策制度措施。研究制定了《东城区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以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制度为抓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与市规划院、北建大等专业团队合作,自下而上推动城市更新。出台《东城区平房(院落)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试点项目工作细则》,引入首开集团、建工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工作。

为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东城区以“菜单化”模式实施4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攻坚解决简易楼安全隐患问题,探索危旧楼房改建新模式。

为推动重点功能区转型升级,东城区打造“故宫以东”文商旅融合生态圈,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完成王府井大街整体城市设计,街区综合环境品质持续提升,荣膺“全国示范步行街”。建设隆福寺文化艺术消费新地标,引入更读书社、木木艺术社区等新业态。前门大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永外城转型升级碳中和智慧园区,带动周边产业集聚转型。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即将建成集办公、商业、酒店和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

聚焦“七有”“五性”

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三年来,东城区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南锣鼓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安宁街区。长巷头条、苏州胡同、府学胡同和新鲜胡同等6条胡同荣获北京“最美街巷”称号。创新静态停车管理模式,推动王府井地区实施停车共享,成为全市首个地面不停车街区。完成龙潭中湖公园改建及智慧园林建设,将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北京游乐园改造成集城市悦动、儿童游乐、赏景观光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持续抓好两个“关键小事”,物业管理“三率”基本实现100%。完成30座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升级,垃圾分类工作获评市级示范小区128个、市级示范商务楼宇34家,前门大街被评选为全市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商业街区。

东城区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实行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推进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和老年餐桌建设,建成1200张家庭养老床位。以朝阳门街道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设施,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急救工作站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建成投用。

三年来,东城区文体和生活性服务设施更加便利。出台全市首个《关于加快“书香之城”建设引导支持实体书店“四进”的实施意见》,打造“书香之城”文化地标;“戏剧之城”建设取得新进展;率先建设“10分钟文化圈”,实体书店建设指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全市第一;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补充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15分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100%;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融合化、多样化。东城区的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优质学位供给量持续增加,区域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100%。

持之以恒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切实保障核心区绝对安全

东城区创新居民自治社会治理新机制。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在全市率先实行机关干部下沉,率先实现所有小区胡同封闭式管理,“东城社工”成为抗疫先锋,构筑起联防联控坚固防线。搭建前门小院议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畅通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小巷管家”等群众自治品牌,构建“五力引航”社区治理指标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老城社区。着力抓好文明城区创建,持续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在统筹推进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城区进一步深化平安东城创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高标准完成“雪亮工程”建设。

同时,东城区进一步优化应急安全保障设施配置。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前门鲜鱼口消防站及战勤保障站和区消防救援物资储备站建设,实现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