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正阳门箭楼,明艳鲜亮的前门五牌楼便映入眼帘,特别是牌楼正中“正阳桥”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日前,前门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在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后正式完工。油饰彩绘翻新后的五牌楼焕然一新,构图典雅、色彩和谐,尽显华丽大气的恢宏气势,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争相拍照留念。据了解,前门大街沿线“第五立面”提升正在有序开展,整体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
前门五牌楼彩绘
采用老手艺“扎谱子”
前门五牌楼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北京人心目中的地标建筑。前门五牌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桥南。
施工人员正在打磨“正阳桥”牌匾部分
它是一座五间、六柱、五楼的冲天式建筑样式,故称“五牌楼”,高14米、宽45米。如今的五牌楼复建于2008年初,历经岁月侵蚀,牌楼油饰层开裂、局部脱落,描金剥离、彩绘褪色。今年8月初,东城区对其启动油饰彩绘翻新。
翻新的第一道工序是斩砍见木。前期,工人们用小斧子小心剔掉了五牌楼最外层褪色、破旧的油灰皮和污垢灰迹,原本的木质结构显露出来。在木质构件表面,工人们重新做了“地仗”。
地仗是彩绘翻新的基础,相当于给梁枋大木穿上了一件厚外套,起到防水、保护木材等基础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施工工长彭新强说,仅地仗工程,工人们就连续工作了二十多天。工程坚持修旧如旧,沿用了传统的“一麻五灰”工艺。“一麻五灰”从里往外的顺序依次为捉缝灰、扫荡灰、麻、压麻灰、中灰、细灰,之后还有磨细灰和钻生油两道工序,越往表面灰的颗粒度越小、质感越细腻。将灰磨光滑后,还需再涂抹多层由砖粉、石灰、面粉、桐油等调制而成的地仗材料,增加强度。
基础打牢后,东城区请来古建油饰彩画专家们为牌楼进行油饰彩绘。“之前我们将牌楼原有彩绘全部用老手艺‘扎谱子’的方法原样复制了下来,之后再按照‘谱子’模版原样勾勒到建筑上。”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古建油饰彩画专家罗德阳说。此次彩绘延续采用五牌楼梁枋大木用的彩绘手法——清式旋子金线大点金,也叫“龙锦方心”。通过这款多用于明清时期宫殿庙宇等建筑彩画的高规格工艺,令五牌楼呈现出辉煌大气的视觉效果。
除了五牌楼,此次还对毗邻五牌楼的大北照相馆建筑同步进行了油饰彩绘翻新,与周边风貌相融。
“第五立面”提升
将于年底前完工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还包括前门大街沿线“第五立面”提升。城市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顶,是景观视廊美丽画卷的底色,也是此次提升的重点,预计年底前完工。
前期,区城管委全面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前门大街的屋顶,通过逐户走访大街商户,结合老照片,制定了详细的风貌规划导则和整治方案。眼下,屋顶上的私搭乱建、废弃设备均已拆除,针对景观视廊沿线的52个屋顶,将或挪移屋顶设备,或利用仿古金属罩遮蔽,使其尽可能融合到建筑风貌之中。
同时,对前门步行区域进行广告牌匾规划设计,从形、纹、质、色、光五个方面,结合老字号业态与传统建筑风貌,延续前门大街商业文脉,凸显京韵文化。
此前,按照“点亮中轴线”的要求,在前门大街分区域定制照明色温,在正阳门箭楼、大街两侧建筑、五牌楼与两侧树木形成“双U型”特色布局,既与中轴整体光色相统一,又具有前门特色,并在沿线五个街巷出入口和部分节点通过增加装饰性照明、增加地面文化图案、凸显节点雕塑形态及故事性等形式,增强视觉引导。除此以外,东城区还已经完成了前门旅游集散中心的外迁。
据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区城管委、前门街道等部门正在加紧统筹调度,精心组织,严格落实防疫、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要求,确保工程质量。目前,大北照相馆、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已经完工,正在进行的“第五立面”改造,更换破损屋顶、涂料粉饰、对各类机箱实施遮蔽处理、梳理杂乱无章的线路以及清理屋顶杂物等,整体工程预计年底前完工。
届时,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内将实现视线通畅、景观协调,呈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展现大街立体的古都神韵。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