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历史中轴线贯穿南北,串联起古都数百年风韵不散;大运河千年文脉绵延流淌,交融传统与现代,接续过去与未来。蕴含新时代生机活力的东城,古都新韵、国风静巷、都市潮流汇聚于此。
10月12日下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境内外记者近百人走进东城,沿着贯穿南北的历史中轴线,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在“崇文争先”理念引领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创新发展。
赓续文脉
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著名的北京中轴线是首都北京的一张金名片,其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被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在绵延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最南端,永定门城楼静静伫立,数百年来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城楼之下,便是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永定门御道,这是一条北起前门五牌楼,南至永定门的石板道。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修建电车轨道,永定门御道被逐渐改建,将原路面石板改铺在轨道两侧作为辅路,现遗存于2004年被发掘。
登上永定门,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中轴美景尽收眼底。汉白玉的御道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斑,笔直地延伸至正阳门,两侧大树纵向成列,形成一条通透的景观廊道,绿意盎然。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古今交融的壮美景色。“这是我第一次登上永定门城楼,中轴线的美景令我震撼,这次探访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东城区的文化底蕴,也看到了东城区城市更新的成果。”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说。
今年,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实施,完成了永定门地区公园北侧67米御道铺设,除交通路口外,实现了南中轴御道全线贯通。御道两侧国槐挺拔茂盛,烘托出中轴空间景观序列,形成了南中轴线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通透的绿色视廊。
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大力推进街区更新、文物腾退修缮和环境整治提升,履行好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历史责任。在中轴线旁的南锣鼓巷片区,整治修缮的雨儿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帽儿胡同“一展新颜”:修葺一新的房屋、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完善的市政设施……这样保留胡同肌理的优美环境得益于推出“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模式,多样化的自选“菜单”,定向安置、货币补偿、平移置换还是留住改善,居民自己说了算。“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精细化制定的院落修缮设计方案,让居民住得更舒心。
今年,东城区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被评为“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除此之外,钟鼓楼周边、景山三眼井片区、西草红庙街区等中轴线沿线申请式退租项目已经启动,太庙、天坛公园、社稷坛、皇史宬等文物腾退工作完成……东城区有序实施着中轴线申遗保护项目,保护传承北京传统中轴线这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脚步持续向前。
老城新生
文化沁润百姓生活
小桥流水,青砖灰瓦,既有江南水乡的意韵,亦有北京胡同的风情,这里就是前门三里河。
三里河形成于1437年,是护城河的泄洪渠,因河道走向而形成的倾斜街巷胡同肌理和院落保留至今,众多清朝时期的地方会馆和戏楼也聚集在此,成为老城区丰富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东城区在改造三里河的过程中,注重文脉传承,强调老城整体保护,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原汁原味还原了自然水系,将京味文化的厚重与水乡的灵秀有机结合,再现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丽景象。
记者们穿行在三里河公园绿草环绕、绿树成林的步道上,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五彩锦鲤游弋其中,两边是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居民在大柳树下喝茶聊天。“咔嚓”“咔嚓”,大家将公园美景和百姓惬意的生活用视频和照片记录下来。
三里河公园改造只是东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的一隅。近年来,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等举措,让老胡同正由“面”及“里”重获新生。2020年以来,东城区通过自下而上、针灸式的微整治方式,围绕居民“厨、储、卫、浴、光、晾、停、绿、行”等需求,打造了百余个“美丽院落”,惠及近千户居民。除此之外,崇雍大街、平安大街整体提升,雨儿胡同、草厂四条等胡同获评北京“最美街巷”……东城区将复兴历史文化名城与提升城市品质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统筹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可行路径,让老城居民更“诗意”地栖居。
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在三里河公园的草木掩映中便坐落着一个颜料会馆,其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在历史上就是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如今经过多次修缮,成为北京现存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晋商会馆之一。
“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2021年10月颜料会馆迎来首场演出,成为东城区首个“有戏”的会馆。根据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颜料会馆量身定制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节目,汇聚了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优秀中青年力量,以民乐融合京剧、舞蹈、器乐演奏等的演出形式,对传统经典进行全新诠释,定期为市民朋友带来惠民演出。如今,到会馆观戏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风潮。
今年,东城区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合作项目征集公告》,以会馆为支点,进一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打造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让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既激活百年会馆资源,又丰盈百姓精神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居住环境越来越美,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越过越幸福。
古建焕颜
文物绽放时代芳华
“暮鼓晨钟”,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传动,还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它们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鼓楼正在展出的是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2019年11月,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如今已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通过文字、图像、声像、光影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见证钟鼓楼的计时智慧和历史变迁,感受北京中轴线的时光流逝,体会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
记者们登上鼓楼俯瞰古都风貌,夕阳余晖下,一座座四合院整齐地排列着,青砖灰瓦的建筑干净整洁,鸽群掠过天空,留下悠扬的哨声。“今天的探访活动展现出东城区在街区更新、文物腾退修缮和环境整治方面下足了功夫。”中外新闻社记者韦燕驻京10年,一直生活在东城区,见证了东城区10年的发展变化,“街巷更加宽敞整洁,环境越来越美,我觉得生活在东城十分幸福。”
为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东城区利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做“体检”,完成18处文物修缮,打造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不但推进了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也让居民亲身感受到了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内容消费形式,开创利用古建演艺新空间模式,创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
驻足于永定门御道旁,北望中轴线,领略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沿前门三里河漫步,感受“老胡同现代生活”;到颜料会馆观赏“会馆有戏”演出,体验百年会馆焕彩重生;登上钟鼓楼俯览古都,见证历史与现代的奇妙交融。东城将立足建设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奋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更多东城力量,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