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锚定一流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经济动能

日期:2022-09-28 09:18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十年来,东城区经济总量跨过两千亿台阶,达到2021年的3193亿元;文化产业地均营收全市第一;中关村东城园地均产出位列中关村各分园之首;“两区”建设落地项目190个。

十年来,东城区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疏解腾退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引入科技、文化、金融类主导产业;改造升级低效楼宇,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贡献的品质楼宇;创立“紫金服务”品牌,设立“双楼长”制度,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

随着“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东城区锚定一流的发展格局,围绕“劲”字做文章,实现发展动力强劲、经济开创新局。未来,东城区将坚持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赋能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生产力提升,形成强大经济动能。

“腾笼换鸟”引活水

企业获得感逐年“升级”

2017年9月,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近年来,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严格落实北京新版“总规”和核心区“控规”,注重疏解减量与整治提升同步推进,坚定推动“腾笼换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

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

北二环滨河路畔,红灰白三色相交的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静静矗立,这是东城区老旧厂房腾退改造最早的文创园,也是面积最大的。园内既有半世纪前的红砖厂房、斑驳墙面,又有现代时尚的欧式坡屋顶、玻璃房,新旧对照,诉说着昨日与今朝。如今,航星园成为创意时代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的集聚地,光线传媒、猫眼娱乐、永航科技等众多文化、科技类公司每年创造产值约400亿元。

截至目前,东城区利用老城疏解腾退的老旧厂房,建起航星园、人美文创园、雪莲·亮点文创园、南阳共享际等42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入驻企业5000余家,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1436亿元,收入总量保持全市前列。

同时,东城区针对一些空间利用较低、区域贡献较小、功能定位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低效楼宇开展升级改造,主要围绕存量空间业态转型升级、内部空间改造升级、外部空间改造升级、配套设备设施改造升级4个方面,使楼宇从内而外焕新提升。

中粮·置地广场

位于北二环安定门的中粮·置地广场,在原三利百货的旧址上重新定位升级,吸引了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CBA中篮联、至信保理、国联证券等中外知名企业。改造后,不仅楼宇租金提升了,人均纳税额也提升了近3倍。

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服务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东城区深入优化营商环境,逐渐形成了“紫金服务”引领、“放管服”改革加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解难、政策体系保障的优化营商环境新格局,连续多年在北京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前列。

东城区聚焦重点改革领域,着力在全国首创、全市首创、全市率先等维度实现改革突破:设立全国首个法院驻商务楼宇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商事纠纷一站式就地解决;打造全市首个文化产业园区“放管服”改革场景,推出文化企业开办剧场和举办文化演出一件事集成服务,压缩办事时间57%;全市首创在企业集中的楼宇、园区设立“智税微厅”,实现企业“零距离”办税,打造“一刻钟办税服务圈”;全市率先为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集中应用“证照联办”,实现0.5天办结……这些创新改革举措让辖区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逐年“升级”。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东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使命要求。近年来,东城区高标准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夜间经济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东城区结合自身商业设施完善、文旅体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在前门大街、簋街、王府井等重点区域,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夜间经济特色活动,提升夜间消费规模与品质。

簋街

簋街是夜晚最有人间烟火气的一条街。每到夜幕降临,五彩的灯光将簋街装扮得缤纷靓丽,霓虹错落里混杂着食色生香。胡大饭馆、花家怡园等餐饮店门口排起长队,店铺里饭菜飘香,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东城区连续几年举办“簋街不夜节”活动,通过小龙虾节、啤酒节、网红直播、小型演出、游戏互动等环节,强化簋街的夜生活文化属性,让消费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得到实惠。

FILA首家全球全新概念店等一大批首店落地东城

FILA首家全球全新概念店落地王府井北京apm;1000多平方米的漫享生活美食城落户新世界百货崇文店;满足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文化需求的善缘书舍无障·爱空间特色书店在银河soho广场开业……在推动“夜经济”的同时,东城区立足全区商业基础,不断满足国际时尚消费需求,加快首店经济发展,加快国际前沿品牌集聚。截至今年8月,东城区累计引进首店200家,数量上保持全市第二水平。首店的引入激发了东城区各大商圈的消费活力,百姓逛街也越来越有意思了。

除了引进首店,东城区还积极开展新消费品牌培育工作。去年,东城区挂牌王府井19号府、南阳共享际、红桥市场3处市级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目前在孵品牌24个,出孵品牌1个。在王府中环三层,一家年轻的原创设计师品牌店吸引了不少国货爱好者。

在这里,通过精密的木材加工技术,厚重的木材变成灵动的手袋,手袋上的图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灵感,进行别样呈现。这家源自北京的中式奢侈品牌——“端木良锦”是王府井19号府孵化的品牌之一,经过一系列孵化培育,目前该品牌已经在北京、上海开设多家门店,去年品牌销售同比增长100%。

作为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五大商圈是“东城消费”的重要名片。去年,东城区启动了前门、王府井、东直门、崇文门、隆福寺五大商圈新一轮改造提升工作。

崇文门商圈辐射崇外街道11个社区,拥有约4.4万的常住人口。据《崇文门商圈改造与提升规划方案》显示,崇文门商圈将建设特色主题街区,挖掘古建与艺术馆,打造花市灯会等重要节庆活动。未来,崇文门商圈将提升餐饮和文化休闲比例,形成“433”结构,即零售、餐饮和文化休闲各占40%、30%、30%,复合书店、特色影院、特色文化酒吧、演艺剧场、剧本杀等休闲文化行业快速提升。目前,新世界百货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已按期开工,计划11月底前初步完成一期一层改造。合景·摩方正在进一步深化调整改造方向,计划在运营状态下开展内部环境改造、同步调整场内业态。

“两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区域经济焕发新活力

“两区”建设启动以来,东城区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北京市“两区”建设工作部署,聚焦功能定位,找准禀赋优势,用足用好政策,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跨越之路。几年间,“两区”建设为东城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赋能助力,东城区开启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篇章。

东城区文化企业众多,文化创意氛围浓厚。由于文化产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一直以来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9年底,东城区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批复,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创建地区。创建示范区以来,东城区积极创新文化金融合作机制,构建了活力充沛、竞争充分、内生动力强劲的文化金融促进体系。2021年,东城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20家,全年实现收入1436.3亿元,同比增长11.9%,收入总量保持全市前列,文化产业地均产出位居全市第一。

东四南大街雪莲·亮点文创园四层是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所在地。今年9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信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企业孵化、文化金融产品研发和文化金融人才培育服务,打造文化金融生态圈。目前服务中心共计与600余家企业建立对接,先后对区内企业进行了“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申购辅导、“文菁计划”补贴申请辅导、市级“投贷奖”“房租通”相关补贴政策辅导等多种补贴、辅导等企业赋能和产业促进的工作。

此外,东城区还启动优质文化企业专项扶持的“文菁计划”,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文化投资联盟,撬动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企业融资。

园区是企业生存的载体,“两区”建设工作中,东城区坚持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多元发展。近几年,隆福寺园区深化文化金融产业链建设,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华夏银行总行金融信息中心、北奥集团、木木美术馆等文化金融企业落户园区。强化文化艺术消费产业链建设,引进旖飞影院、阿里文娱旗下大麦沉浸式剧场等新品牌。抢抓数字化机遇,推进“数字隆福寺”建设,多维度探索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打造数字文化发展的新热点。

隆福广场效果图

隆福寺二期工程项目效果图

作为“两区”建设的重点园区,隆福寺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阿里文娱旗下大麦沉浸式剧场将于10月开业;笑果文化北京首店预计年底入驻;旖飞影院年底即将开业,包含飞行影院、“走入中国”、文创体验区三大功能区;正在改造的东四工人文化宫将主打先锋戏剧和沉浸式演出。

“两区”建设开展以来,东城区坚持系统谋划推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目前,东城区累计入库项目273个,其中外资项目44个,占比16.1%,已落地项目190个,累计实现项目资金613.3亿元。去年,东城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1家,同比增长17.3%;实现实际利用外资6.36亿美元,同比增长5.8%。今年1至7月,新设外资企业21家,实际利用外资3.7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6家。

奋进新征程,东城区将继续做好产业发展“劲”字文章,推动区域生产力提升,确保主导产业扛起大梁、新兴产业锦上添花,形成强大经济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