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道口街道:“绣花”功夫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京华风韵

日期:2022-09-27 10:20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东城融媒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之“街道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报道各街道学习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举措、新成效。今天刊发《交道口街道:“绣花”功夫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京华风韵》。

研究考证自清乾隆以来的演变过程,拆除自建房,恢复胡同的规制格局;充分保护利用老物件、老构件、老工艺,恢复老建筑风貌,修旧如旧;打造建筑共生、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共生院”,为胡同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交道口街道以“绣花”功夫精细化推进老城保护更新工作,使老胡同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文化味儿,“老巷幽宅静树依”的京华风韵回来了。

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时值仲秋,雨儿胡同30号院71岁的居民崇宝才正在小院里侍弄着自家的绿植,他感叹:“‘岁月静好’就是这样吧。安适、惬意的小院生活,真是太享受了。”

近年来,交道口街道积极在老城保护更新上下功夫,完成了南锣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段和地安门东大街提升改造,有序推进中轴线环境整治、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美丽院落”建设等重点工作,为老城保护更新提供了生动实践。

尤其是福祥、蓑衣、雨儿、帽儿4条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实现从大拆大建到保护性修缮、从征收拆迁到申请式改善、从街巷整治到街区更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四大转变”。

走进雨儿胡同,一条东西走向、不算宽敞的小巷映入眼帘。两边一水儿的青灰色砖墙,每隔几步就是一个院落。院落有门檐、台阶,门楣有吉祥的彩绘,门下有造型不一的门墩,门楼一般有雕花的墙砖,门面有精致而绝不重复的对联。这是经过修缮后的雨儿胡同的模样。

2015年9月,随着南锣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的启动,一系列着力保护胡同肌理和院落风貌的举措在交道口地区铺开。项目启动之初,就确定“整体规划、织补功能;还原规制、精细修缮;修旧如旧、保护风貌;分类施策、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每个修缮整治院落都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循历史肌理,让建筑“活化”,最大限度保留胡同的“老味道”。

不仅如此,设计方案在保护老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兼顾了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在设计初期,设计师提出希望将雨儿胡同30号院的门统一为木门,但有居民担心木门会受潮、变形,于是就提出了能否安装断桥铝户门的想法。设计师们经过研究,最终为居民们安装了双层门。这样一来,屋里面的一扇门是断桥铝制,保证不受温度、湿度影响,关门严丝合缝,冬天不漏风;外门还是木制,保持色调和建筑风格统一,同时又满足了居民需求。

“老味道”的留存不能全靠建筑,老房子加上老住户,才是最纯正的老味道,对于老住户的妥善安置,也是项目的重点所在。

对于南锣四条胡同老住户的不同诉求和愿望,“申请式腾退”政策体系为居民提供了一张自选“菜单”,是走是留居民自己说了算。紧接着,拆除违建,留下老砖瓦、地面青砖,木质窗棂内藏着断桥铝门窗……曾经拥挤不堪的院落和胡同敞亮了,居民过上了“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储物有空间、晾晒有设施、院内有绿化”的现代化生活。

曾经的雨儿胡同30号大杂院变成名为“雨儿人家”的“共生院”,设置“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个功能空间,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院里的环境好了,院外的环境也在改变。2016年,交道口街道全面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胡同过境车辆有人管理,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收拾整齐。

“家家户户种菜种花,闲暇时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聊聊天、下下棋……修缮改造后,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惬意劲儿回来了。”崇宝才说。

一把手访谈

向“环境精致静美

城市舒朗宜居”看齐

近年来,交道口街道立足改善人居环境,增进人民福祉,加强社会治理,大胆探索、谨慎实践,走出了一条老城保护更新的成功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走好老城保护更新这条发展之路?本报记者对话交道口街道工委书记谢霄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记者问

交道口街道是如何紧紧围绕社情民声“静”字文章,在不断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民生改善,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宁?

谢霄鹏答

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改善民生与提升城市品质共统筹、同部署、齐推进,注重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着力打造宜居兴业的交道口。

“参与式”更新实现精准惠民。在南锣四条胡同修缮提升阶段,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27支设计团队驻场设计,切实把老城保护的要求和居民改善的需求精细落实到每一处院落、每一间房屋中,充分体现居民意志,真正接地气。组织居民深度参与背街小巷的环境建设,广泛征集居民在胡同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意见,请居民监工,增加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共享型”改善推动和谐共荣。充分利用腾退空间补足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开展玉河水质改善和周边环境治理,用“绣花”功夫打造整洁优美、安全有序玉河水岸生态,玉河成为居民喜爱的都市绿心。

“系统性”提升优化公共空间。打造“雨儿人家”,设置“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个功能空间,将胡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提升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记者问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被评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为“在保护老城风貌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增加了生动实践。未来,交道口街道将如何继续在城市更新中找机遇、谋发展?

谢霄鹏答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交道口街道将强化党建引领,向“环境精致静美、城市舒朗宜居”的首善标准看齐,紧扣“两轴、一城、一环”城市空间格局,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向内固根基、惠民生,向外扬优势、谋发展,为老城保护更新贡献交道口力量。

未来,街道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道环境品质;推进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鼓楼东大街(二期)建筑风貌提升项目和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征收项目;抓好玉河周边环境整治提升、菊儿胡同东口小微空间改造工作;持续推进美丽院落建设,推进土儿胡同8号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大力拆除违法建设,确保无证无照、开墙打洞、违法群租房保持动态清零。

此外,我们还将抓好成果利用,着力打造南锣鼓巷京味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传播老北京胡同文化、突出老城区文化特色,增强街区吸引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种好招商引资的“梧桐树”,迎来共谋发展的“金凤凰”。

接诉即办

全心全意为民解忧

纪楠是菊儿社区居委会的副主任,2009年入职以来,一直参与为民服务工作,迅速从业务新兵成长为接诉即办专班骨干力量,并被评为全区“接诉即办我为群众办实事”标兵。

疫情期间,脱下防护服的纪楠已是满头大汗

纪楠主管社区的整体网格工作。网格问题包罗万象,关联着一个网格、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的方方面面,要求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发现问题,对一些邻里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市容市貌问题,做到未诉先办,及时上报。

纪楠习惯把网格情况以及接诉即办案件的处理情况都记在工作日志上,以便及时了解案件的处理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案件的分析,并向指挥分中心反馈汇报,积极协调解决问题。

今年夏天的雨季较长,鼓楼东大街83号的小过道下水道下沉,影响了居民的出行。纪楠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查看,并联系了街道城建科的施工队,第二天就为居民解决了问题;今年有不少楼门院的树木遭到了“美国白蛾”的侵袭,纪楠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查看和拍照,并及时联系绿化队消杀……大大小小的案件,纪楠已经数不清处理过多少件了。

疫情期间,纪楠把物资送到居民手中

近3年来,纪楠添加的居民微信共有1000余人,每日接打电话自己数不清。纪楠架起了与百姓沟通的第一道“桥梁”,让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12345热线确实是一个“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好机制。

面对居民,我始终认为,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保持态度谦和、面带笑容,全力为居民解忧。我觉得,能够让大家满意,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菊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纪楠

我的社区故事

携手共建“花园式”社区

讲述人:王爱莲

交东社区居民

交东社区是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花园式”社区,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我感觉很幸福。

交东社区是2003年入住的危改回迁小区。但是回迁没几年,楼前屋后搭起不少违建,社区绿地也被圈起来堆物种菜。

我还记得,2012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社工和居民们一起开展了第一次大扫除活动。大家主动拿起扫帚,清理社区里的卫生死角,还拆除掉所有绿地中私自搭建的花架子,垃圾足足装满了六卡车。社区环境一下子发生了改变,楼门里里外外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居民们看到后纷纷点赞。十年来,社区一直坚持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参与的人数从最初的数十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

我们社区还成立了“青悠乐活”环保志愿服务队,我主动报名成为第一批加入服务队的队员。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就是我们的活动日,打扫卫生、垃圾分类、文明倡导……固定的时间,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风雨无阻,一直坚持了下来。

如今,小区里安装了统一的电子门禁、新建了自行车棚、美化翻新了墙面、增建了绿地……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美了,养眼了,人人称赞。

十年多的坚持,十年多的努力,交东社区居委会带领我们,把一个危改回迁小区治理成如今的“花园式”社区。共建共治美好幸福家园,有我,也有你。

——交东社区居民 王爱莲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