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这十年 雨儿胡同30号院居民感叹“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又回来了!

日期:2022-09-16 09:14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原来院子里都是自建房,互相挡着,阳光都进不来。现在,阳光不仅照进了屋里,也照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在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崇宝才真切地说道。十年间,老胡同居民过上美好新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这其中的“一笔一画”都牢牢印在了崇宝才的心上。

崇宝才今年71岁,一家四辈人都生在东城、长在胡同,自从30多年前搬进雨儿胡同30号院,崇宝才一家就舍不得离开了。

雨儿胡同地处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的南锣鼓巷,是我国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留存了独特历史文化的老街区,也有着它的瑕玷。随着人口密度加大,胡同生活中存在的不便也逐渐暴露出来:人均居住面积小,没有独立卫生间,私搭乱建情况严重等。

十年前,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雨儿胡同30号院挤了14户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不足25平方米。崇宝才一家三口就住在中间那排一间北向的小屋里。

“原来这里是个过道,并排最多站三个人,多了就挤不下了。北京的冬天干冷,阳光也照不进来,全被自建房挡上了。”崇宝才指着宽敞院子里的几块旧地砖回忆道。家家户户逐年“添丁”,不够住怎么办?只能不断在院子里私搭乱建。“自家门口往前推一块地,四周垒上砖头,就能搭出个厨房。等孩子长大了,把厨房外扩一部分,做饭和住人都在里面解决了。慢慢地,自建房把院子挤得就剩一条羊肠小道了。”崇宝才摇着头说道。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和居民亲切座谈,并留下一张广为流传的合影:狭窄的过道中,9个人站成三四排,总书记在最中间,由于太过拥挤,有几位居民的脸没露全。总书记在视察中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在雨儿胡同与居民合影。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2015年,东城区以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启动修缮整治项目,创新推出了“申请式腾退”政策体系,为居民提供一张自选“菜单”:定向安置、货币补偿、平移置换还是留住修缮,由居民自己说了算。自此,南锣四条老胡同连同这里的老住户,走上了一条属于他们的新生之路。

“当时是自愿申请,可以选择留下来,或者搬迁出去住楼房。院里的老邻居都搬走了,我们两户决定留下来。”崇宝才告诉记者,选择留下来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已经离不开了,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妻儿身体都不好,周周都要去附近医院做治疗,图个方便。

盼着、盼着,老院子动工了。拆除违建,依照建筑历史原貌修缮,设计师带来了“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院落设计方案,并充分征求每户居民的意见建议。

原本,设计师想把院内各屋的门统一做成木门。但崇宝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担心木门会受潮、变形,冬天关不紧、不保暖,就跟他们提出装断桥铝的门。设计师对我说,‘没问题!’后来,他们做了双层门。里面一扇是断桥铝的,严实;外门还是木头的,但把门上的玻璃改成铁纱网,当做纱门。这样既和其他屋门风格统一,又满足了我家的需求。”

2019年11月,崇宝才一家回到了盼望已久的30号院,朱红色的大院门,上面挂着“雨儿人家”的匾额。推门而入,绕过影壁,眼前豁然开朗。三排房子呈现古朴的棕木色,雅致而有古韵;屋顶布着青瓦,地上铺着灰砖,宽阔敞亮;廊架上攀爬着绿萝,下面摆放着桌椅;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瞧着饱含“老味道”的新房子、新院子,崇宝才一家格外满意。

最让崇宝才欣喜的,还是改造后的30号院成为了一处“共生院”。胡同居民聚会用的“槐香客厅”;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种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的共享空间“文馨书馆”;展现胡同修缮整治历程与成果的“琢玉学堂”等等,在“共生院”里打造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我这人啊,就喜欢热闹,愿意和大家聊天。”崇宝才非常喜欢“共生院”的热闹氛围。2020年1月,交道口街道在雨儿胡同30号“共生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空间开放日活动,邀请昔日住在胡同里的老居民们“回家”看看。崇宝才回忆道,“那天大家在‘槐香客厅’里围坐在一起忆当年。我还亲手制作了新年糕点,大家一起吃着、笑着,特别地高兴。”

让崇宝才感到舒心的不光是屋里院内的改变,还包括整个街区居住环境的变化。2016年,南锣鼓巷地区全面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胡同过境车辆有人管控,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被收拾整齐了。

南锣鼓巷的“绣花”功夫,还体现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上。交道口街道请来高校智囊团,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了停车优化改造方案,由胡同停车自管会明确车辆准入条件,优先保障本胡同常住居民的停车需求。同时,倡导在南锣鼓巷主街的商户绿色出行,并禁止游客机动车进入,精细化管理“挤”出了车位。

没有了乱停车,没有了“开墙打洞”,胡同里清静了不少。沿着玉河漫步至雨儿牌楼,穿梭于胡同之中,让人不禁感叹:“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又回来了。

现如今,阳光不再被自建房和无处堆放的杂物挡住,痛痛快快地照进了崇宝才的屋里,他说:“我现在过得非常幸福。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更得好好珍惜!”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