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东四三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正式建成。近年来,东城区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工作作为全区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古都风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积极制定“一树一策”古树复壮方案,开展一系列精细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让其焕发新活力,为首都市民带来更多的绿色福祉。
.
今年,东城区还将建成全区第一个古树文化社区,并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复壮保护,依据“一树一档”古树名木体检报告搭建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不断提升全区古树名木管理能力和水平。
东四三条成为全市首条
古树主题文化胡同
东四三条胡同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京腔京韵”。宽8米的道路,两旁林立着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家二级古槐树,它们高达26米,与胡同、四合院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景。
走进东四三条胡同,胡同里饱经沧桑的古槐树枝繁叶茂,每一棵周围都设置有保护围栏,树干上挂着“身份铭牌”,扫描铭牌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这棵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
“我们对古树进行了体检,发现部分古树有空洞或树体倾斜倾向现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建设施工方负责人说。根据古槐树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东城区制定了科学的“一树一策”古树复壮方案,采取对树洞进行防腐杀虫、清理腐烂物,对倾斜的树体进行支撑加固,同时修剪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病虫枝等精细化保护工作。经过复壮,相关古树已经恢复到了健康状态。
在东四三条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融合,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传承古树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标语清晰可见。“这些古树穿过漫长的岁月,经历着时序的更替,记录着风物的变迁,淬炼成历史文化的特有标志。因此,我们将路牌导视与文化景观结合,使古树历史文化知识以景观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东城区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通过扫码,就能听古树的故事,看古树的风采,在了解古树文化的同时,培育市民敬畏历史、敬畏自然的精神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该负责人表示,东四三条作为北京市第一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为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生态建设,共建共享宜居之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今年,区园林绿化局将进一步开展全区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保护试点工作,除了已建成的东四三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外,仓南胡同14号院被列为文化创新项目,将建成东城区第一个古树文化社区。
“一树一档”
推进古树名木“云”管理
古树被称为“活化石”,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有着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文明程度。东城区作为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街头巷尾更是古树遍立。据统计,东城区现存古树名木6754株,其中一级古树2377株,二级古树4371株,名木6株。
.
近年来,随着东城区对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的加大,胡同里饱经沧桑的古树愈发枝繁叶茂,给这座青砖灰瓦底色的六朝古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为古老的胡同增添了盎然生机。
2021年,东城区全区6754株古树名木的体检覆盖率达100%,古树名木健康度达92%,完成375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3株国家二级古树升级为一级古树。
今年,东城区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保护复壮,依据“一树一档”古树名木体检报告搭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同时,开展《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加大对古树名木的宣传,提升全区古树名木管理能力和水平。
按照《北京市2022年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东城区成立了区级专项行动联合小组,由区林长制办公室联合区城管执法局开展古树联合专项行动检查,定期开展巡林巡查工作,重点检查古树生长势、病虫害、标牌留存、在树上刻划钉钉、缠绕绳索、堆放垃圾杂物等生存环境问题,落实林长制属地责任,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护绿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