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路街道:特色文体资源让城市更宜居群众更幸福

日期:2022-08-18 09:39    来源:北京东城

字号:        

  千余名雷锋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楼房区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扎紧老百姓家门口的安全“篱笆”;立足地区体育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接地气、有温度、易获得”的体育服务……近年来,体育馆路街道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雷锋精神滋养服务意识,以体育服务激发城市活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雷锋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

  “别着急,我们有老年人绿色通道,阿姨您跟我来。”“请您先扫个码。”三伏是北京最闷热的一段日子,人即使站着不动也会不停地冒汗。在红桥二期的核酸检测点,体街雷锋志愿者、外地来京党员程天明顾不上拭去汗珠,脚不停、手不停、话不停地维持着外围秩序,只为尽可能地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大家排队时间。

  “我到北京出差,住在法华南里社区的格盟酒店,社区工作人员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我。”程天明并不是本地人,但了解到社区有雷锋志愿服务队,就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我想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

  在体育馆路街道,活跃着千余名像程天明这样的雷锋志愿者,围绕疫情常态化防控、城市精细化管理、文明城区创建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雷锋志愿者在小区卡口值守

  “以雷锋精神滋养服务意识,形成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体育馆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各方的支持下,街道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确保中央政务环境安全稳定。

  服务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除了雷锋志愿服务队,街道还打造了快递、外卖小哥等新业态就业群体“守卫蜂”服务品牌。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双报到”党员等机制作用,动员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协助解决居民反映集中的堆物堆料、房屋漏雨、停车管理等问题,帮助居民实现了一批“微心愿”。

  楼房区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

  体育馆路地区老旧小区较多,无物业或物业失管小区的智慧门禁出入和管理是个新难题。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街道联合专业公司就每个小区研讨方案,兼顾门禁便捷性和安全性,针对访客、外卖、快递出入问题。在智慧门禁刷脸、刷卡通行的基础上,探索开通访客身份证刷卡与刷脸登记通行;针对居民老人代步车、三轮车等车辆卡口无法识别等问题,探索采用登记入册、配发专门遥控器的方案,保证多种车辆方便通行。此外,智慧平安小区数据接入社区汇聚平台,打造“社区-街道-派出所-区级平台”的信息网络,实现黑名单实时报警,提高威慑、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扎紧老百姓家门口的安全“篱笆”。

 

  智慧门禁系统

  截至目前,体育馆路街道已为辖区32个小区的出入口、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人脸卡口、车辆卡口、智慧门禁等公共安全类感知设备,成为东城区第一个楼房区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的街道。“现在进小区大门只要站在门禁外刷下脸,门就自动打开,真是太好用了。”门禁严了,居民心里有了稳稳的安全感。

  体育服务激发城市活力

  文体资源丰富是体育馆路街道最大的特色。街道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通过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出崇外大街京味儿乐园、四块玉健身乐园、体育总局幸福园、街巷健身区等一批群众喜爱的家门口健身乐园。除了设施完善的笼式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案等,健身乐园还有专门为老年人增设的棋盘、广场舞区等。“遛弯散步有公园、腰背拉伸有器材、专业训练有场地”,体育设施设备的完善,为街道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体育馆路街道通过打造“接地气、有温度、易获得”的体育服务,将体育服务作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支点。近年来,街道立足地区体育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助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连续举办12年的社区体育文化节是辖区居民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2021年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首开先河,为全市足球运动爱好者搭建了“同场竞技、以球会友”的平台。探索开展社区“足球之家”、活力健身团、环湖马拉松等活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菜单”,为地区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氛围。

  一把手访谈

  开门办公为群众服务

  用脚步丈量大街小巷

  当前,首都核心区发展已踏上迈步新征程的崭新起点,街道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让这个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成为与百姓最亲的地方?记者对话体育馆路街道工委书记秦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记者:走在体育馆路地区,我看到许多社区、单位、商户飘扬着党旗和雷锋志愿者旗帜,也了解到很多党员冲锋在前的暖心故事。这里的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是怎样站稳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地区居民服务的?

  

  秦磊:我们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对群众需求“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党员干部积极践行“见人见面见事”的工作方法,开门办公为群众服务,用脚步丈量大街小巷,不断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把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优势,转化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在民生服务保障方面,我们的干部时刻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交通停车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难题,加大对残疾人、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为困难老人提供有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便民服务窗口“一窗式”改革,全方位落实帮扶惠民政策,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记者: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下一步,体育馆路街道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和举措?

  

  秦磊:接诉即办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体育馆路街道将继续坚守首善标准,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特别是做实社情民声“静”字文章,推动社会凝聚力不断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问题不出社区和零诉求社区建设工作,落实好“19条实施意见”,把接诉即办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创建矩阵管理模式,划好机关、社区干部责任田,强化部门社区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机制,更好发挥“吹哨报到”作用,提升基层自主治理能力,推动为民办事常态化、机制化。

  在推动接诉即办工作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变过程中,强化多元共治的理念,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激活各类社会资源,倡导社会组织、辖区企业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期待随着接诉即办改革深化,为打造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做出体街贡献。

  三分钟健身圈

  家门口就是“健身房”

  左邻右舍都是队友

  足球、乒乓球、跑步、跆拳道……体育馆路街道居民张昊是个不折不扣的健身达人。老北京见了面打招呼常说:“您吃了吗?”而遇到张昊,大家则会问:“您练了吗?”张昊一乐:“住在体街哪儿用得着去健身房,咱家门口就是‘健身房’,左邻右舍都是队友。”

  体西路冬奥文化墙

  体育馆路街道坚持问需于民,利用拆违整治的空间不断填补地区健身空间,建成一批综合型的健身公园、健身乐园。专业的笼式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再加上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区域,体育馆路地区各类健身空间丰富多样。同时,街道与国家体育总局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场馆、体育科研机构、体育医疗等资源,推动形成具有体育馆路街道特色的全民健身模式。据悉,居民基本都能在3分钟内找到适合的健身场所。

  居民们带着孩子在四块玉健身乐园游玩

  占地6000平方米的四块玉社区健身乐园,前身是一大片拆迁后的闲置用地。街道下大力气集中整治后,建立了拥有2个笼式足球场、1个篮球场和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台及17组健身器材的健身乐园。2019年8月,街道首个社区足球队——四块玉社区足球队成立,从教练到球员均是辖区居民,其中包括21名青少年球员和29名成年球员。“我和队友们终于有了固定的训练场所。”张昊说,体育馆路街道青年代表队获得了北京市首届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决赛亚军,这成了体街居民十分自豪的一件事。

  八人制足球赛

  体育馆路街道充分利用地区体育文化资源,不断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社区体育文化节、社区趣味运动会、“和谐杯”乒乓球社区级比赛、小冠军俱乐部赛事活动,通过落实“崇文争先”,把体育文化融入地区发展建设大局之中。

  我们街道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综合性体育馆而得名,许多体育名将生活和工作在我们辖区,体育运动是辖区居民共同的爱好。近年来,在街道工委的带领下,我们充分倾听民意,致力于将街道的街巷小区微空间、闲置空间等改造成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场所,让居民可以自由健身、乐享生活,打造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休闲街道。

  ——体育馆路街道体育总局社区党委书记 李广华

  我的社区故事

  我们“共享家”的故事

  讲述人:李静仁

  四块玉社区新“能”源

  志愿服务队队员

  在我们天坛东路64号楼的院子里,有一个特别的空间——“共享家”。

  自从“煤改气”后,闲置的锅炉房“一歇”就是十几年。怎么能将它利用起来,一直是大伙儿关心的问题。2020年8月,社区党委启动了“共享家”项目,采用“五力”引航,开设社区议事厅,召集我们院里所有的居民共同探讨“共享家”的改造方案。

  议事厅前后开了好几次会,我们也在社区的组织下,共同为“共享家”的使用方案出谋划策。“锅炉房高4.8米,不妨一层变二层,增加空间使用率。”街坊杨大姐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有的邻居提议说,孩子周末没地方玩,可以把这个空间改造成儿童乐园;有人倡议说这里可以是我们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所。在议事厅,每位居民都是主角,大家集思广益,就是想将“共享家”打造成人人都需要、都喜欢的“家”。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2021年9月16日,当推开我们自己设计的“共享家”大门时,所有人都不由自主欢呼起来。明亮的屋子、彩色分区的空间、双层的设计,包含“共享工具房”“共享缝纫坊”“共享残疾辅具存放间”“共享健身区”“共享客厅”等多功能区域,我们的建议都变成了现实。

  “共享家”暑期兴趣班

  我们的新“能”源志愿服务队首先成为常驻“嘉宾”。每周六上午,社区退休的“能”人们就聚到“共享家”,为居民和快递小哥开展理发、缝纫、照相等志愿服务。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大家都离不开的一个“家”。

  “共享家”建成后,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自主开办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守护社区空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更有温度、居民生活和谐美好更有幸福感。经过实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不仅成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力途径,也成为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弘扬雷锋精神,深化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

  ——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汪前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