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2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参加主论坛圆桌论坛环节的诸位嘉宾,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创新等角度探讨北京的魅力之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文化论坛圆桌对话
北京文化论坛主持人白岩松
白岩松: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十九大报告当中,针对文化建设有12个字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它也与北京的文化气质十二分地契合,这12个字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因为这“三个来”我们请来了五位嘉宾。
我们的第三位嘉宾,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先生。在这儿我先要感谢一下,因为我们整个的北京文化论坛是在东城区举办,作为东道主,相信包括孙书记,以及东城区的很多人付出了非常多的辛苦。谢谢你们!
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
问
白岩松:
那么,在东城就一定常听东城人说一句话“崇文争先”,您能否告诉我们这四个字是什么含义?
答
孙新军:
刚才,我们大东道主蔡奇书记欢迎大家到北京来,我是小东道主,真诚欢迎大家到东城来。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不是一般的乐乎,是大喜过望。以文会友,以茶当酒,是人生一大雅事,更是一大快事。您提到“崇文争先”,其实特别朴素的理解就是崇尚文化文明,争创首善一流。古人说“马背得天下,文化固社稷。”所以说,在北京扑面而来或者触手可及的都是文化。所以我们要崇文,怎么“崇”?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崇”的动作,“传承·创新·互鉴”,我们要把这个工作做好。“争先”就是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
问
白岩松:
孙书记,说到东城区,先说到大北京,因为您刚才说了,大东道主是北京,作为北京来说,那是全国文化中心,但是在这个大文化中心当中,东城可是核心的承载区,这几个字分量很重。在文化遗产这方面的保护传承方面,您觉得东城的亮点和思考是什么?
答
孙新军:
接着刚才梁晓声老师一句话,您说历史在凝视我们,我们做多年城市管理的人都会倒抽一口凉气。所以,对历史文化遗产最正确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敬畏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的胡同,一再叮嘱我们“老城不能再拆了”“要留住乡愁”,其实是一语点醒了很多梦中人。
十八大以后,核心区再也没有了大拆大建,而且我们以核心区控规的形式,就是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各种开发的冲动。如果说亮点,我觉得“叫停”是最大的亮点。没有想好的时候,叫停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基因的变异。我们东城文保区占全市43%,挂牌保护院落占到全市的63%,不可移动文物356处,每一个都是宝贝,都承载着历史的各种信息。如果被破坏,或者改换头面了,那我们北京的文脉就给断了。即使一座座高楼大厦起来,又有什么用?所以,没有保护,何来传承?这是第一。
第二,我认为老城要复兴。北京叫老城还是叫旧城,我们探讨了好久,后来确定叫“老城”。因为“旧”给人的感觉有点破、乱、脏。把旧城织补、去锈、治乱,才能变成一个仙风道骨、精光四射、老而不朽的老城。我们已用了5年时间搞背街小巷整治,架空线入地、天际线治理等。就是把视线能及的画蛇添足的东西去掉或隐蔽起来,尽量不干扰东城的风貌。老房、老树、老乡都在,但是现代功能又增加进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老城要提升、成长。在继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我们不断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到空间布局中,实现城市文脉新的生长。像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培育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就是串珠成链,资源互补,把不同的气质调和起来,实现“文化、人、空间、产业”融合共生,成为东城的文化新名片,而且东城区的名片会越来越多。
问
白岩松:
既然我们今天参加的是北京文化论坛,把北京和文化加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化的发展到底跟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有人会觉得有的时候是束缚,比如中轴线申遗,大部分都在东城区,你要保护,有很多不敢伸胳膊伸腿,也有人认为,文化跟城市发展是另一种关系,您怎么看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
孙新军:
我理解的可能还比较粗浅,文化跟城市肯定是融荣共生的。今天上午领导发言中谈到了文化“有深层和持久的力量”。城市承载文化,但文化更赋城市予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精气神。没有文化的城市可能金玉其外,也可能暂时走得很快,但很难走得很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北京强调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与可持续发展动力,做“文化+”的文章,把文化加持到经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就是所谓的文化赋能。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介绍。
第一,以文化城。我们启动了重点文物的腾退,像太庙、皇史宬、社稷坛,还启动了胡同里边的平房院落的申请式退租,并进行恢复性修建,使老院回归到传统规制和四合院格局。架好了文化基因载体的“四梁八柱”,还要赋予其内容,推动文化精神内核的多样化表达。所以,去年我们通过“文物+音乐”“文物+演出”“遗产+数字”融合创新。推出“北京古建音乐季”“永定门光影秀”等“中轴线上”系列活动。阐述中轴魅力,重构历史走廊。
第二,以文兴业。简单说,文化是事业,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个产业,得有持久发展、自我反哺的能力。所以,我们也做了很多结合,使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商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跨界融合。率先成立三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行,推出“文化英才贷”“文菁贷”“文创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当前,我区文化领军企业发展强劲,文化内容生产旺盛,文化产业规模和增速在北京市保持前列。
第三,文化惠民。我们的文化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对此我们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对文化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在我们东城区的美术馆后街有一个地方叫“美后肆时”,很多人都去过,它是目前老城里最大的市民活动中心,里面融合了戏剧、国学、文创等各种体验内容,这就是百姓身边的文化。您一家三口去,不同年龄层次的家庭成员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验内容,非常有意思。
这些年,我们也不断加大文化供给侧改革,推动公共文化社会服务1.0、2.0、3.0模式版本不断演进升级,将公共文化服务植入百姓生活。我们还利用胡同各类腾退空间,形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南阳共享际”、戏剧工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使我们东城的文化滋养每一位市民的精神成长。
问
白岩松:
谢谢孙书记,透过您的回答,我给总结“三个力”,文化不仅仅是北京的吸引力,还是北京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时候它还有巨大的潜力。
孙书记,在东城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要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也不应该是在典籍里头,或者博物馆里头。如何在东城更好地实践文化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文化?
答
孙新军:
文化看似无形,实则有序,它的力量就在于百姓日用而不觉,能润物却无声。所以我们要极力地把无处不在的文物让它能够更感知,被人懂,被人用。
人是文化的最大载体。首都,特别是核心区,要建立成一个纲维有序、古今辉映、礼乐交融、文脉绵延、文化灿烂的区域,最终就回归到文化对人的感染感动,对人的境界、素养的提高上来,当然这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回到主持人给我提的问题,关于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想谈谈“会馆”的例子。从明代开始,来自各地的同乡、同行在北京建立会馆,形成了南北交汇、东西交织的会馆文化,也成为了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有名有姓的就有37处。但是随着时代越来越久远,各种会馆都淹没在社区中,或者尘封在胡同里,所以我们想把它挖掘出来。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利用会馆的乡情文化粘性,调动多地政府、商会、文化单位、社会组织积极性。这个消息一发出以后,与我们洽谈的各地机构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南腔北调、东辣西酸会在多个胡同里弥漫。
结语
白岩松:好,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