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

日期:2020-08-27 15:44    来源:东城区政府网站

字号:        

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的场所,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的帝王祭地之坛。明清两朝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终。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市民开放。1926年后,园内屡驻军队,逐渐荒废,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解放后,地坛重新被建设成公园,对外开放。

北京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多次进行扩充和改建,乾隆年间曾改建了主体建筑方泽坛和皇室,形成现在的形制。地坛公园占地面积43公顷,现管理面积37.4公顷。地坛的布局以北向为上,由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外坛。内坛墙四面辟门,外坛墙仅西面辟门。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明代称泰折街,清代称广厚街,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木牌楼一座,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内坛中轴线略偏于东部。主要建筑有三组,方泽坛和皇祇室在中轴线上,方泽坛西侧有神库和宰牲亭;西北有斋宫、钟楼、神马圈等附属建筑。地坛建筑的内檐枋心彩画为双凤和玺彩画,是一大特色,建筑周围多植满柏树,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俗称拜台。平面为正方形,以水渠环绕象征“泽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座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方泽坛正南为皇祇室。地坛内有大片空地,现有树木3.6万多株,草坪8.2万平方米,其中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有174株。地坛藏有一批官窑礼器,是清光绪年间江西景德镇专为清朝宫廷祭祀所特制的。是传世下来的真品,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属国家二级文物。解放前,坛内野草丛生,建筑严重失修。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政府和公园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的建设,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皇祇室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牡丹园、集芳囿、月季园银杏路等景点;迁出了全部住户,还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性整治修缮,既恢复了昔日的庄严肃穆,又丰富了园林景观,使古老的地坛焕发了无限生机。

每年春节期间,地坛公园都举办迎春文化庙会。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一届胜似一届,不仅有大规模的仿清祭地表演,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展现和延伸,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

代表性景点:

1、方

方泽坛这是举行祭祀地祇神大典的场所,平面正方形,两层,下层东西两侧有安放岳镇海渎神位的石座,四周有水渠环绕;坛外有两重围墙,红墙黄瓦。

2、地

地坛牌楼,原建于明代嘉靖九年,乾隆三十七年改建成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木结构,1953年拆除,1999年重建。其跨度、高度均为北京市牌楼之冠。

3、银 杏 路

银杏路位于方泽坛北至北坛门,南北向,长227.2米,宽17.04米。五十年代在路两侧栽植的银杏目前还有64株,胸径达40多厘米,

4、将

地坛方泽坛外有三株古柏被称为“将军柏”。“老将军”干围4.8米;“大将军”干围5.15米。另一“独臂将军”干围3.16米,曾屡次受创,仅存一枝。

5、皇

皇祇室位于方泽坛南侧,北向五开间。有围墙,北向一门,围墙和门楼覆黄琉璃瓦。殿内供奉皇地祇神位。殿内彩画是清乾隆原貌,为双凤和玺彩画。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